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风景名胜

【文化解读】高平古八景之“横涧垂虹”

来源:高平宣传 发布时间:2022-07-23 【字体:

高平古八景之横涧垂虹(崔珏画)

“高平八景”之说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推断,“高平八景”之说至迟在金元时期就已形成。尽管跨越数百年的时空变化,“八景”中的“六景”直到现在还依然存在,具体的位置也很明确,并且“大粮积雪”和“羊头夕照”还发扬光大,成为高平旅游业的两张靓丽的名片,而“横涧垂虹”和“石室朝霞”这两个美景却消失的无影无踪。“横涧垂虹”中那一弯迷人的“彩虹”究竟原在何处?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又有怎样的故事传说呢?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文人墨客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好奇。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版的《高平县志》中“山川”一节记载:“横涧河在县南五里。涧有桥”。由此可知“横涧”一定存在过,并且还给出了大致的位置——“县南五里”。

在“桥梁”一节中记载:“横涧桥在县南三里汤王头南,世传扬道人建。雨期月夕远望之如垂虹吸涧,光明不磨。桥北路颇陡险,两淮盐院张翮甃石成路,进士庞太朴有石碑记。”由此可知,“垂虹”实为一座漂亮的石拱桥,在雨后或有月亮的晚上望之如彩虹高悬横涧之上,十分迷人。由“光明不磨”可知此石拱桥的材质应是十分光洁发亮,并且还能反射阳光和月光。

横涧河故道(摄影/郭庭荣)

同样在清顺治版的《高平县志》“杂著”一节中附有金元时期诗人陈颢咏“长平八景”的“旧诗”和“新咏”共十六首。在诗文的开头有一段这样的文字,“郭一泉先生旧志载八景,至万历年间修志悉删去。别载其说,以辨八景为相沿之俗,无实迹可靠。然登山临水,探奇揽胜,未别非骚人墨客之一助也。”

郭一泉先生是谁呢?他是明代高平三甲北庄郭氏一族中著名的人物。郭鋆,字允重,号一泉,正德十四年(1519),郭鋆20岁中秋闱第四名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第四名进士。历任工部、礼部、刑部、户部四科给事,多有建树。曾就天下户口版籍管理、清理盐法等重大问题上疏皇帝,均被采纳。后历任太常少卿、工部右侍郎,先后总管卢沟桥、元雷殿、宝源局等修建工程,并督修京师外城,竣工后,被赐予金帛,加食尚书俸禄致仕。郭均写文章古雅简练,著有《一泉文集》。《高平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七年,郭鋆负责主编《高平县志》时,“补齐缺遗,正其谬讹,质而有体”。他主修的《高平县志》中收录了“高平八景”。“迨万历三十三年,前令昌平刘公应召,重为纂修。”正是明万历年间高平县令刘应召负责的这次修志,将高平八景的记载全部删去,这使得高平八景较为详细的资料缺失。我个人认为,这位昌平刘公因不是高平本地人,对这些貌似凑数的八景没有太多的感情,故将其删去了。

金元诗人陈颢的“横涧垂虹”诗云:“朝阳东映玉虹西,饮涧横流影渐迷。回首秋风天路近,飞梁千尺接云梯。”诗中给我们描写了这样一幅美景: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万道霞光从云缝中射出,西面横涧河上一座精致的石拱桥凌空飞架,在朝霞中如彩虹当空。彩虹好似巨龙弓着背从涧中汲水,倩影在水中晃动。四周树影婆娑,回望秋风中的陡峭石径,仿佛如入云端之天路,凌空飞架的桥梁与云梯相连。

“雨朝月夕见毫光,一望垂虹石径凉。叹息游人踪迹杳,疑从碧落问津梁。”在这首高平八景新咏诗中,诗人也提到了“垂虹”“石径”和“津梁”,并由此桥联想到泽州碧落寺的双桥。

尽管诗人描写的很美,但一条普通的土沟,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一座石拱桥,一段陡峭的石径,怎么就入选了“高平八景”呢?这还得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说起。

被填平的横涧(摄影/郭庭荣)

从高平南门外出发,经裤裆西街,过“高都壮塞”石牌坊,一直到汤王头村,经汤王头北阁入村,由南阁出村,下一个陡峭的大石坡,过横涧桥,即可到达唐庄村。这是一条捷径,从唐庄往西,过崇正桥到梨园,经沟村、马村、唐安到高平关,由此可达临汾,陕西等地。从唐庄往南,经玉井、宰李、北陈、南陈、乔村驿、界牌岭则可达泽州、河南。现在的太焦铁路线其实就是这样走的,只不过避开了汤王头,从其村东经过。正是这样一条古代商道兼官道使得横涧桥十分出名。《元史》云:“至元三年,(郑鼎)迁平阳路总管。是岁大旱,鼎下车而雨。平阳地狭人众,常乏食,鼎乃导汾水,溉民田千余顷,开潞河雕黄岭道,以来上党之粟。修学校,厉风俗,建横涧故桥以便行旅,民德之”。从《元史》可知,这位阳城籍的郑鼎,当时担任平阳路总管,为了运输上党地区的小米到平阳赈灾,为了方便旅行,重修了横涧桥,这是有关横涧桥的最早记录。

毋庸置疑,历代一定有很多名宦富商捐资维修此条古道,如高平籍的清代两淮盐院张翮曾捐资将汤王头南阁外的路铺成石条路。现在此石径还有一段十多米的遗存。但自西向东流淌的横涧河却已消失。因为西山过境公路将此沟壑截断,村委将南阁外的沟壑垫高了十多米,几乎将整个“横涧”填平,上面建起了一排排的别墅。借助现代化的大型机械,一夜之间可将一个地方变得面貌全非,现在地理山川变化之快令人瞠目。

汤王头南阁(摄影/郭庭荣)

横涧垂虹的黯然消失和交通改道有直接的关系。清代时,人们不再经汤王头出行,转而改走丹河西岸,也就是现在的太洛路一线,这样一来,原来的古商道就冷落了。古道缺少了必要的维修保护,又处于深沟里,日积月累,灌木杂草滋生,雨水冲刷,路面日渐萎缩,那一弯“垂虹”可能在某年夏天的一次山洪爆发中轰然垮塌,从此再也无人提及重修。据汤王头村中老人讲,前些年村民为了上地方便,在河上用铁轨架过一座简易铁桥,但这和“垂虹”无任何关系。

关于“横涧垂虹”还有一种传说。战国时期秦王和赵王渑池会时,为了“完璧归赵”,蔺相如派亲信化装成布衣百姓携壁星夜返回赵国,持壁人经过此一带山川,只见涧水奔流,彩桥横跨,宛若垂虹,于是乎就将此作为“高平八景”之一。但此说法不大可信,不过是为了附会著名历史故事和人物。

现在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日新月异,密如蛛网,将众多的河流拦腰斩断,要想还原几百年前的地理地貌十分困难。就让“横涧垂虹”成为珍藏在我们心中的一个美好回忆吧。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