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风景名胜

【文博在线】二仙庙:延续千年的“孝道女神”信仰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8-24 【字体:

  二仙庙传说,提起二仙庙,不少人都能说出因孝道成仙的“真泽二仙”的传说,即冲惠、冲淑二姐妹。相传,古时在陵川、壶关一带有个村子里住着一户人家,父亲叫乐山宝,母亲杨氏,育有两女,一名冲惠,一名冲淑,她们天资聪慧,孝敬父母。不幸的是母亲杨氏早逝,父亲乐山宝续弦李氏。这李氏歹毒异常,对两个幼女百般虐待,姐妹俩经常相拥而泣。继母的行为终于为天帝不容,玉皇便降黄云和飞龙,让两个姊妹去西山修炼,这时姐姐才十五岁,妹妹大约十二岁。姊妹俩修炼成仙后,她们在这个地方显灵施恩于百姓,有求必应,为了报答她们的恩惠这里的百姓便建庙并设炉奉祀,因此在晋东南各地,遍布二仙庙。

  这一传说流布于晋东南一带,在民间颇有影响,建庙祀奉者甚多。我们高平,就保存有多座二仙庙,更为难得的是,在众多二仙庙中,就有两处为国保单位。一座位于北诗镇中坪村翠屏山麓的二仙岭上,另一座就是本期节目探访的河西镇西李门村的二仙庙。

  二仙庙,又名真泽二仙宫,占地面积约2816平方米。2006年入选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庙内碑文介绍,创建于唐,金正隆二年(1157)、大定二年(1162)及明清均有修缮。二仙庙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1米的山基之上,6米多高的门楣上,只能隐约分辨“泽”“宫”二字,两根沙石柱下面是青石柱础。庙院布局为一进两院,除山门外,中殿、后殿依中轴线由南向北循序而建。

  建于金正隆年间的二仙殿,位居院落正中,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级歇山顶,筒板瓦辅制,琉璃饰脊,是二仙庙的主要建筑。

  二仙殿的门框为当地少见的青石质雕造,两侧青石门墩石上,各有一只小卧狮,造型生动活泼,工艺细腻精湛。

  “晋城县莒山乡司徒村众社民施门户一合。”在门框的顶部,当年为修建二仙庙施舍的碑刻清晰可见,从“金正隆二年岁次丁丑仲秋二十日谨记”的落款来看,该殿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无疑。

  殿前的石砌台基上,形成一处宽敞的石铺空地,这是唱戏的露台,也叫月台。露台,是一种古老的表演场所,表演的形式应当是音乐、舞蹈,或许还有杂耍,队戏、哑队戏等。关于娱神的表演场所,早期应该没有专用的场所,在晋东南所能见到的这类专用建筑的最早记载是在宋代,但是能真正见到的建筑实例,则多在金、元时期。

  查看资料得知,二仙殿前的露台高1.18米,长13.5米,宽6.66米,束腰处镶有六块石刻,刻有人物花卉。

  须弥座台基的两侧有两幅珍贵的线刻画,一幅为“宋金对戏图”,乐队展现的乐器有横笛、洞箫、尺八、托鼓、绰板等,服饰为汉人宋式;另一幅为“金人巾舞图”,为一舞队,有手持方巾舞者、吹奏击打乐者,还有击掌观看者,服饰为胡人服饰。所刻衣纹线条流畅,人物比例协调,神态传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它是研究上党戏曲乃至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戏剧实物资料之一,现在已被我市文物部门保存。当然,“金人方巾舞图”“宋金对戏图”等线刻画,也是二仙庙成为2006年入选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制胜法宝”。

  二仙殿殿门东西两侧立有两块石碑。西侧一块石碑为《永禁兴窑碑》,立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意为禁止周围的村子开矿挖窑,以保护二仙庙周围的自然环境。在东侧,立有一块清光绪六年(1880年)《纪荒警示碑》。上面记载内容为光绪三年特大旱灾及民间百姓疾苦,是不可多得的灾荒实证史料。

  在百姓眼里,“二仙”还被尊为小孩子的保护神。在我们高平一些地方还保留有为子女开锁的习俗,传说俩姐妹成仙时,年龄分别为15岁、12岁,如今在我们高平,小孩开锁年龄,男孩多为12岁,而女孩多为15岁。另外,村子周围方圆四五十里,都是土山,殿门的青石门框、廊檐下的砂石岩柱及露台台基,则使用了大量的青石和砂石岩,那么这些石料是从哪里运来的?也许,正是因为古时百姓的虔诚信仰,才完成了这样巨大的工程,这让我们在感慨二仙庙精美绝伦的同时,更为赞叹古时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