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高平故事

红色兵站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1-07-29 【字体:

  在抗日战争时期究竟有多少个八路军兵站,恐怕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不过,其中有一个叫作“宰李兵站”,过去鲜为人知,近几年却远近闻名。宰李兵站位于高平市宰李村一座玉皇古庙,乍一看,兵站青砖灰瓦,高墙大院,沧桑厚重,静踞村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人怀疑这里曾经是不是一个兵站。但是,当你看到庙门额上那块“八路军宰李兵站旧址”时,你就会对这个地方肃然起敬,就会意识到这里是一个有故事的红色兵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犯华北企图吞并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率三大主力挥师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初,为了加强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与八路军总部驻地武乡等地的联系,保证部队在抗日前线所需的粮秣、枪械、弹药、服装、医药等供应,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从抗战全局出发在晋东南这块战略要地布“眼”。为了坚守上党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在晋豫陕之间建立了一条密密交通线。从武乡王家峪,经黎城东关、平顺福头、壶关树掌、陵川禹居、高平宰李、晋城东沟、阳城坪头和次滩、垣曲北垛和关家村、南渡黄河到河南渑池,经陇海铁路过潼关到西安,再经三原、宜君、富县北上到延安。越巍巍太行,跨滔滔黄河,经关中平原到陕北黄土高原,关山险阻,绵延千里,一条红色交通线穿山涉水建立起来了,而高平宰李是这条“红线”中的重要一“站”。

  同年2月,八路军总部兵站部第六分站——宰李兵站,在村中玉皇庙建立。出于对兵站安全考虑,对外宣称为八路军总部战区医院。庙里平时鲜有人迹,只是逢年过节才有善男信女前来烧香祈福。战火燃起,人心惶惶,本就荒凉的古庙,枯草遍地,窗棂败破,院里内外到处是颓败的落叶。为尽早展开工作,八路军干部战士挥铁锹,铲杂草,垒锅灶,扫垃圾,除旧布新,在寒意袭人的初春开始了繁忙的工作,随时准备迎接新的任务和挑战。一霎时,沉寂的庙院里升起袅袅炊烟,歌声军号声响彻云霄,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兵站内设警卫排、运输排、医疗队、炊事班、机要班等机构;由走过万里长征路,身经百战的红军年轻军官黄曹龙、杨毓贤先后任站长,董洪国任教导员,下辖陵川禹居交通站和晋城东沟派出所。兵站的设立为我党组织开展地方工作建立地方政权,保护接送后方到前线来往重要人员,为前线运输急需的军用物资、输送兵员,治疗从前方转送来的重要伤员,并将伤情过重的将士转送到后方或总部医院,动员当地进步青年涌跃参军参战,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推动作用。

  当时交通线及兵站属于秘密建制。直到五十多年后的1984年,高平史志办为征集抗战史料,派专人进京去查询相关档案资料;1985 年当年的兵站站长、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杨毓贤将军与老战友一行五六十人由京来到高平,在这个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回忆起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总部机关及八路军挺进太行转战晋东南,在那烽火硝烟的战斗岁月里曾经多次率部到高平指导工作,回忆起了兵站为我军在高平及南太行山区对日作战中提供兵源和诸多后勤保障。这才揭开了高平西南这个深山古村一段红色记忆,掀开了宰李兵站的神秘面纱。

  1938 年2月,八路军115 师344 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率部转战高平在丹朱岭与赵寿山陆军第17师阻击由长治南撤日军108 师团千余人,经过两天拼杀,歼敌500 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炸毁汽车、马车200 余辆,为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奠定了基础。同年5月9日344 旅驻防高平,旅部驻城北(今凤和村)公家院。7月初,徐旅长率部参加阳城町店战役后,因病回延安治疗,总部调杨得志担任344 旅代旅长。9 月,旅党代会在城北村召开,朱德、左权专程到会讲了话。部队在当地开展游击战并整训提高军事政治文化教育水平,为随时迎击敌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8 年3 月,朱德总司令、左权将军再次来高平视察344 旅部队。1939 初,344 旅移驻长治和高平东部山区。7 月上旬,为粉碎日军5万余人对晋东南第二次九路围攻,344 旅在政委黄克诚率领下移驻段庄、北庄村,不久在北庄召开了党代会,朱德总司令到会讲话并看望慰问了全旅干部战士,鼓励将士英勇杀敌。

  1939 年9 月底,彭德怀副总司令一行路经高平,到344 旅旅部驻地石村,召开党政军干部会议。 12 月29 日,344 旅和五专署在石村三教堂召开党政军干部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344 旅连以上干部,五专署、决死三纵队、长治牺盟中心区从沁水撤退过来的干部,中共高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及部分区干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戎伍胜、董天知介绍了从沁水撤退和在高平西部山区尹家沟突围经过,彭德怀副总司令作了重要讲话。

  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阎锡山发动了在永和、石楼进攻薄一波领导的山西新军和八路军的反共事变,史称晋西事变、十二月事变;事变发生后,高平及晋城、阳城、陵川、沁水所有的敌后根据地,抗日政府、牺盟会、各救会均被摧毁,党组织遭到破坏,高平沦为日军占领区和国民党驻防区;大批共产党员、抗日志士被杀害,党政军群组织被迫撤退至平顺一带坚持敌后抗战工作。同时,垣曲以北的交通线和十一个兵站均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彻底破坏。1940 年2月宰李兵站也转移到平顺县寺头镇,之后编入晋西北兵站线系列,开始了新的工作和战斗。

  宰李红色兵站的建立,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这个太行山上的古老山村,与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拯救灾难深重的同胞,抗击日寇,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创造民族解放,捍卫民族尊严,国家独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保卫人类和平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兵站建立期间,兵站干部战士在工作战斗间隙与老乡们打成一片,宣传抗日救国真理,组织文艺宣传队,写标语教唱革命歌曲,唤醒了受苦受难的同胞。使人们懂得了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参加八路军才能消灭日本鬼子,才能推翻旧社会,穷人才能翻身过上好日子。于是,大批热血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当时我年仅16岁的父亲李麦狗(后入赘寺庄镇郜家庄村郜氏家族改姓名为郜来胜)就是其中一员,当时,和他一起从村里参军的青年有百人之多。在战争中宰李村为国捐躯的烈士多达十九名,还有多人失踪。父亲1942年10月在晋南赵城县因战负伤致残,1949年退伍回乡,为共和国“贰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可父亲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他积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他一起参军的战友或留在了部队或转业地方工作,直至退休。他们都为驱逐日寇还我河山,推翻国民党腐败政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宰李兵站,转送的不仅是抗战期间的军需物资、武器弹药,负伤人员,过往的革命将士,而是在高平点燃了抗战激情,播洒了革命火种,宣传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决心。由于热爱家乡,崇拜先烈,敬仰先辈,我多次带着朋友去拜访这个红色兵站,每去一次,都要在心里默默地向它敬一次礼!(郜文贤)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