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尊师重教难忘怀 ——写在第36个教师节之际

来源:山西高平 发布时间:2020-09-10 【字体:

  曾记得,那是1990年的暑假,我们高平市三甲镇教育办公室为了整体提高全镇小学五年级的教学质量,构画出了一个集中使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新规定,即:将一些小村的五年级教学班,就近合并到邻近的大村(中心校)五年级班。当时喊响叫亮的口号叫“合班并点”。这次“合班并点”,我带领我们南河小学的23名五年级学生,合并到了邻村赤祥中心小学,编为五(乙)班。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农村的物质生活还跟不上,集体经济也很薄弱。村集体对学校老师的伙食补助,还是沿袭着多少年来的老规矩一一只限于公办教师。那时,我还是民办教师。所以说,出村任教的吃饭问题,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件最大的头疼事。

  记得当年暑假开学后没几天,我就带领学生离开南河小学到赤祥中心小学报了到。赤祥中心小学,它的前身是高平县第六(区)高级小学,俗称“六高”。这“六高”解放初期在整个高平县可真是对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教学质量全县有名,生源来自全县四面八方。自古学校就有专职炊事员编制。“并点”不久,校领导建议我上学校的灶。但前提条件是让每个月上交学校事务处,一定数量的小米、白面、粉豆面等细粮和伍块钱的伙食费。真心地讲,那个时候民办、代理教师没人敢享受这么高标准的生活待遇。于是我选择了跑堂(放学后到家里吃饭)。

  赤祥中心校和我的家乡南河村相距虽说仅有两、三华里,但要过两条河、上两个大坡才能回到家里。当时虽说自己正值当年,40岁刚出头,但一天三顿、天天如此跑趟(堂)吃饭,真还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每天都思索着既能不跑路,又能吃上饭的法子。

  那个时候,当老师的每周日至周五必须住校。进入冬季,宿舍有了火,我如鱼得水索性“一室两用”把宿舍当起厨房来。清楚地记得,我当时的全部生活资料就是“五个一”,即:“一个铁铖子;一个铁勺子;一个个装玉米圪仁的小袋子;一个装盐的罐头瓶子;一颗大白菜。”整整一个冬天,一天三顿饭顿顿是“手掰白菜放盐圪仁粥”。大长一个冬天,在校没吃过一滴油。手皮像鸡皮一样粗糙不说,还有一层像霜似的白屑。在一块工作的张学敏、朱翔凤、李素梅、杨爱琴等老师见我手皮像鸡皮,关切询问并帮助查找原因。我竟把原因扯到不服水土上。可至今,她们也不会知道,是冬仨月滴油未进的“手掰白菜圪仁粥”惹的祸!

  第二年开春,我又择了另一种吃饭的方式。即:黑夜下了自习回家,清早起来在家里早早热上点旧饭,顶早饭。然后用饭盒盛上点饭提着上学校顶午饭来解决“鸡皮手”不吃油问题。

  我记得当时赤祥村的党支部书记是王好德,村委主任是苏培贵。苏培贵曾任过村里的民办教师,我们以前同在一个中心校共过事。他家住址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街,苏主任时常碰见我大清早手提个饭桶上学。一次,他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老是大清早提个饭桶子(上学)?我开玩笑地说:“我是李玉和呀,饭桶不离手,密电码在里头。”苏培贵主任在岗时是全三甲镇小学中有名的好语文老师,我这一语双关,他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行。我说明原委时,他顿时神情凝重,好像有话要说但又没多说就走开了。

  我很清楚地记得,时隔不久,赤祥村党支部书记王好德、村委主任苏培贵等几名村干部亲临学校与时任校长李民富面谈,村委给予钱、粮补助,让我和代理教师李素梅、杨爱琴上了学校的灶。从此,我们吃上了早饭热乎乎、午饭不重样、晚饭香喷喷的学校灶。

  这件事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件小事,但对我来说,一辈子都忘不了!在我国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退休已10多年的我,赤祥村干部尊师重教,暖人肺腑的事,又勾起了我的回忆……(王保义)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