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非遗展示】高平的温度与硬度——黑陶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7-19 【字体:

  陶,被一丝不苟、淡泊名利的工匠所传承,将水的优雅和土的敦厚用手的温度去融合,用心的火热去炙烤。

  一、陶的诞生

  陶,从数千年前穿越而来,诉说着它们过往的辉煌与虚无。它们绝不仅仅是泥土与火的融合,而是土地和生命之间亘古不变的契约和共同守护的秘密。

  高平,是炎帝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太平御览》卷833引《逸周书》中写道:“神农耕而作陶”。2015年,考古人员在羊头山高庙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大量黑陶陶片。

  距今约4000年前的黑陶碎片,见证炎帝制陶泽四方的传说。

  在高平,黑陶的历史很悠久。因为制作黑陶最好的原料是红土胶泥,而红土在高平的储量巨大。

  黑陶的制作十分复杂,仅选料就要经过暴晒、浸泡、澄泥、过箩、发酵等多道工序。之后把水和红土糅合成黏状,用铲子不停地来回搅拌,待均匀后自然发酵、干燥,等到胶泥的硬度合适后就进入一道关键环节——和泥。

  这道工序中,工匠需要用尽全身力气将胶泥反复揉压,使它的密度更加均匀,颗粒更加细腻。

  揉练之后,工匠将泥土捏制成形。陶器泥胚,质地松软,最易雕刻,所以陶刻文字早于甲骨文、金文、简牍等字。但也正因为如此,陶胚的雕刻难度也最大,稍不留神陶器变成了废品。雕琢时须轻重有度,耐得住枯燥,接受得了失败,才能做出高品质的黑陶。

  而黑陶最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它的黑色不加颜料。

  在烧制过程中,当柴火烧制达到理想的温度后,要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这个过程产生的浓烟会神奇地形成一种独特的无釉无彩的碳化窑变。

  经过选料、澄陈、揉练、成型、抛光、雕刻、烘干、烧制等8道工序之后,黑中透莹、望之如金、坚实凝重、扣之如磬的黑陶便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黑陶之美

  聚丹水之柔,凝红土之博,纳林木之秀,浴明火之烈,发金石之声。世间有金、木、水、火、土,有了人,便有了意义。高平黑陶在庄重内敛中散发着拙朴之美,纯粹而深沉。

  陶,离不开柴火对陶土的交流。那究竟是一场土与火的缠绵,还是火对土的考验。完美太无趣,有了噼噼啪啪的争吵,火与土才有了生命力。跳动的火焰流窜在坯体上,烙下的吻痕定格了火与土的约定。

  薄如纸、硬如瓷、黑如漆、声如罄、亮如镜、触如玉,精致的黑陶需要千锤百炼,方可浴火重生。

  《庄子·天道》中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句子。身处物质繁华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内心的向往仍然不变——简单自然、朴拙安静。

  《周书》中最早出现了“陶冶”一词:“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草藏实。”制陶冶金的工作,从来草率浮躁不得,需要沉心静气,才能凝结长时间的心血,让陶土与金属得到巨变。

  经过漫长的演化,“陶冶”一词渐渐从其本意延伸出“怡情养性”的内涵,想来人也是如此,唯有身体经过长时间的影响,思想才能达到内化的巨变。

  也因此黑陶之美,美在其形,也美在其内涵。如漆的黑陶向世人低语着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辉煌与天地之间万物之灵该有的精神。

  高平黑陶,以其独特的姿态绽放出“人类童年的智慧之花”,炎黄的子孙们正继承着先祖的工艺和精神,向着深不可测的未来继续绵延。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