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
王俊
从密密麻麻的文字里抽离出来,突然想觅一处幽静之所,放逐自己的灵魂,沉醉不知归路。
本能地踏上回家的路。回家,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回到那个承载着儿时纯真和少年梦想的小山村,放松心情,疗愈疲惫,似乎是一种永远无须选择的选择。
在我心里,真正称得上回家路的是一条蜿蜒起伏的乡间小路。从懵懂少年、热血青年到半百中年,一次次离家,一次次回归,走着走着,斗转了星移;走着走着,变换了心境。
12岁那年,我背上奶奶“临行密密缝”的棉被去往王报中学读初中。那是我第一次离家那么久——一周回一次家,休息一天半。星期六上午上五节课,放学就延迟到12点40分。打午饭就像行军打仗,身高力大的男生个个像小狼崽子,撑胳膊踮脚尖霸在前面;个子小的男生夹在女生中间,一次次发起进攻,冲上去,又被挤下来,挤得前胸贴后背的肚子越发饥咕噜寡肠了。午饭有时是黑面馍馍,有时是玉米面窝窝,配一份菜汤:几块带皮的土豆和几片白菜叶子。黑面馍馍我三五口就着菜汤干掉,玉米面窝窝我举在手中步行回家——放进书包,怕粘坏我虽无比珍爱却怎么也念不转的课本。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我两眼发黑脚步匆匆,那条通往家的小道两旁栽什么树,种什么苗,我根本无暇顾及。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的四时风光,如何能与母亲给我温在火边后的一大碗饸饹相抗衡?逢了寒暑假,父亲会骑自行车接我。我坐在自行车横梁上,铺盖卷捆于后座。回家的路一溜缓坡,父亲汗流浃背蹬车,气喘吁吁给我讲“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看着缓缓退后的草木人间,我心里想的全是母亲的饭菜。年少的我心思单纯,回家的路,是一条餍足饥饿肠胃的温饱之路。
读幼师时,离家百里。从北京至长治北的绿皮火车途经西阳火车站,我的人连同行李被父亲从车窗塞进车厢,像张照片一样贴在密不透风的人墙中。我青春的体验里,第一次生出乡愁,生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回一次家,我恨不能肋生双翅。为赶火车,我周密筹划逃课的所有细节,早早把背包寄放在校门口的铁三局商店。下了第二节课后强装镇静,在同学拉着门房大爷扯闲话的掩护下,兔子般窜进商店从后门逃逸。火车于五点半抵达西阳。同样的时间点,夏日太阳还有一竿子高,冬日已是乱眼的黄昏。我迎着冷硬的风跑步回家,路过梨园和村庄,路过月光和林影,路过坟茔和骑自行车的人,在两行光秃秃的柳树接引下,跑得浑身冒汗,直到看见村口影影绰绰的灯光,我的脚步才渐渐慢下来。近乡情更怯。想到昏黄灯光下母亲忙碌的身影、恬淡的笑容,我的心莫名慌乱,急急拐过东厢后,就看见罩在一片安暖里的我家院子。我深一脚浅一脚喊“妈”,一声比一声高。母亲应声迎出,眼眸如星子闪耀,欣喜地拉我的手,唤我的小名,问我怎么这时候回来,黑咕隆咚的,不怕?“不怕,我跑回来的。”那时候的我无畏无惧,回家的路,是一条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思乡之路。
毕业那年分配到离家10里的煤矿幼儿园,就像在自家门口上班。每天告别琴声歌声打闹声,踩着自行车慢悠悠回家,享受安静下来的时光,才得闲细细打量以前视而不见的沿途风景。几股丹河源在北王庄汇聚成一个近千平方米的水库,堤坝坚固,水面宽阔,夕阳垂钓、浪里翻花、冰上起舞的生动画面丰盈了四季美景。那些个鸡呀,猫呀,狗呀的,迈着悠闲的步伐,从路这边慢吞吞踱到路那边,对我骤响的铃声听而不闻,我不得不下车向它们行注目礼。最美的风景当属仲夏时节。野草疯长,野花盛开,一丛红、一蓬粉、一汪黄、一捧紫,鲜得亮眼,艳得招摇。庄稼绿蓊蓊的,枝干搭枝干,叶子摞叶子,层层叠叠,大地被遮掩成一片汪洋绿海。老梨树结满果子,谦卑地垂下虬劲的枝梢。柳树挓挲满头绿发,在道路上空蓬起穹顶,形成一条长长的绿色隧道,阳光从叶隙漏下来,晃动五颜六色的光斑。缓缓穿过隧道,就像新娘子穿过象征着幸福和坚贞的爱心拱门,拱门尽头,站着自己挚爱的新郎。每每至此路段,我都会撩腿下车,任自己醉在青草、鲜花、庄稼、梨果混杂的自然芳香里。青年的我朝气蓬勃,回家的路,是一条满载青春梦想的浪漫之路。
人生是场戏,虽没有彩排,左不过几个戏码。呱呱坠地、读书求学,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人生路漫漫,为活着拼命挣扎,为活好竭尽全力,左冲右突,身心俱疲,迷失了自己,忘了回家的路。及至蹉跎半生,蓦然回首,才发现所思非所愿,名利皆粪土。此时,回家的路,是一条“父母在哪家就在哪”的寻根之路,也是一条回归本心慰藉灵魂的治愈之路。回到家中,陪父母说说话,给父母做做饭,晨光暮色中,和父母一起漫步于凉风习习、花香袭人的绿色隧道,看着老家的山水风物变魔术似的凸现在隧道口,峰回了路转,柳暗了花明。禁不住想,陶渊明所描绘的桃源盛景、世人皆向往的田园怡情也不过如此吧?
当我吃够生活的苦,看够途经的风景,洞察生命的真谛,猛然发现,我们终其一生,都走在回家路上。
王俊,女,70后,山西高平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海外文摘》《班组天地》《山西作家》《火花》《太行文学》《丹源文学》《高平乡情》《检察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应急救援报》《山西妇女报》《太行日报》《太行晚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上百篇,百余万字。散文《母亲的脊背》入选《中国散文大系(女性卷)》,出版有小说集《槲山那些事》,人物传记《追寻农耕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