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在高平(2016—2025)丨吃生态饭 打康养牌 走共富路:唛村变样啦!
“噔噔噔……”在喜镇苏庄,《喜神驾到》正在精彩上演,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极具个性的配乐让现场观众纷纷鼓掌叫好。看完表演的张萌琦说道:“真的太震撼了!它的旋律很有故事性和感染力。我沉浸其中,忍不住拿手机拍了很多精彩片段,太棒了。”
《喜神驾到》是继《小二黑结婚》后,喜镇苏庄推出的第二部情景剧,对喜文化的生动诠释与创新表达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苏庄。
河西镇苏庄村村民牛文玲说:“现在游客多了,尤其是过年过节,人挤人。在过去,老房子都是破的,现在也都维修好了,我们在家门口也能挣钱,很好。”
从2020年起,我市按照晋城市要求,开展了“百村百院”建设工程。丹河岸边的苏庄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院落24座,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我市首批入选“百村百院”的古村落。但是,在规划设计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给苏庄定位。
高平市国投集团副总经理王伟说:“市委、市政府立足苏庄村的自然和人文优势,把中国传统婚庆礼仪和苏庄古村落的历史建筑相结合,提出了‘喜文化’的发展主题,要把苏庄打造成大型传统婚庆体验馆、特色康养文旅示范区。又借助高铁东站的区位优势,努力把苏庄建成展示高平形象的‘城市会客厅’。”
2020年11月,苏庄古村康养项目一期工程启动,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前期拆迁工作;五六个施工队交叉作业,加班加点干。到了2021年“五一”,一期工程如期完工,首批修缮的9个古院落正式与游客见面。
高平市国投集团副总经理王伟说:“苏庄是我们高平第一个精品示范村,社会关注度高,百姓的期望高,我们倍感压力。特色就是优势,这是我们的共识,苏庄的特色就是它的‘喜文化’。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喜文化’这一比较优势,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2022年,苏庄提升改造工程完成后,逐步丰富“喜文化”业态。相继建成了中式传统婚俗展厅、银器博物馆、沉浸式演艺剧场、咖啡馆等。2023年,4座婚礼堂投运、喜镇苏庄婚姻登记点揭牌;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开在了高平,苏庄独特的“喜文化”特色给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外地游客杜淑涵说:“苏庄非常热闹,和其他地方的婚礼有不同的形式,氛围非常浓厚。”
市国投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和鹏飞说:“现在预订比较火爆,中式厅今年国庆前已经全部预订满了,其他厅已经预订到明年国庆节了。”
南苏庄,北釜山,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釜山村因地制宜,着眼于自身优越的生态条件,发展起了康养旅游和智慧农业。
河南游客郎帅说:“我感觉釜山年味特别浓,大红灯笼、彩灯挂起来特别好,表演也特别有意思,传承了高平的文化。”
寺庄镇釜山村村民王婷说:“现在村里建设得越来越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
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你是否还能记得它几年前的样子?
釜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文才说:“145造币厂搬迁以后,很多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感觉村子越来越没落了。”
2021年,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釜山被纳入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大盘子”中,这个历经辉煌、没落的村庄再一次迎来了转折契机。有了高平农投集团的加入,釜山村乘势而上,以“企地共建”模式,整治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深挖生态资源、发展数字农业,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寺庄镇釜山村村民丁和平说:“以前是在地里种,现在是墙上、菠萝塔上、水培上都可以种,种出来的是绿色蔬菜,又好吃。现在干活环境好,也轻松。”
苏庄和釜山2个村的华丽转身,坚定了我们以精品示范村为引领,打造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信心。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乡村特色和资源禀赋,相继打造了古香中庙、乐火北庄、贡梨铁炉、礼遇伯方、善治郭庄等一批精品示范村,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吃上了生态饭、打出了康养牌、走上了共富路。截至2024年底,全市85%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60%的村达到100万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8697元提高到2024年的22931元。
三甲镇北庄村党支部副书记、流连非遗民俗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孝勇说:“我们依托社火彩灯文化发展社火彩灯产业,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直接和间接带动周边500多名村民就业,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乐起来。”
陈区镇铁炉村党支部委员王垚磊说:“今年预计我们的总产量可以达到300多万斤,总产值可以达到1500万元左右,可以说黄梨产业已经成为我们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市委、市政府从“千万工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真学活用浙江经验、真心实意为民服务、真金白银投向农村、真抓实干打好基础、真感实受注重成效,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见实效,绘就了一幅城乡美、产业兴、群众富的和美乡村画卷。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