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界视点

“柏铃”摇响 根脉相连——第十届(乙巳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活动侧记

来源:太行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09 【字体:

“愿阿嬷魂归故土。”从台南特地前来参加交流活动的陈佑安说,“我阿嬷是1948年从山西嫁到台南的,她临终前特意叮嘱,要我把这只铃铛系在炎帝陵的柏树上……”

晨光初破,云霭如绸。巍峨的炎帝陵静卧于苍翠群峦之间,朱檐飞角挑破薄雾,千级石阶蜿蜒而上,两侧古柏森森。5月5日,海峡两岸数千名炎黄子孙齐聚于此,共同参与一年一度的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活动。这场跨越海峡的文化盛典,不仅是对祖先的追思,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诉说着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深情厚谊。

9时左右,典礼开始前,入口步道上百人鼓号队整齐列阵,铿锵有力的鼓点响彻天际,为远道而来的宾客献上最热烈的欢迎。大道两侧彩旗飘扬,与村民们鲜艳的民族服饰交相辉映。当地民众用欢快的锣鼓声和充满乡土气息的传统舞蹈,向参礼者展现着最地道的民俗风情。

晨光中,古朴浑厚的礼乐声回荡山间。来自各地的参祭者身系明黄绶带,或手捧祭文匾额,或恭敬托举神轿,神情肃穆地沿朝圣大道徐行。队伍依次走过朝圣大道、穿山门、始祖殿,最终齐聚炎帝大殿前的祭祀广场。当阳光掠过飞檐,所有目光凝注于殿前祭坛,静候典礼启幕。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在晨风与乐声交织中愈发显得神圣庄严。“踏上这片土地,仿佛触摸到了几千年前祖先的脉搏,我们的根始终在这里,这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台湾中华妇女联合会会员吴国良感慨道。

岁次乙巳,时在孟夏,泱泱丹水,根脉相连。9时50分,典礼正式开始。祭典仪式沿袭古礼,击鼓鸣钟、敬献花篮、净手上香、恭读拜文、行施拜礼、敬十献礼,每一个环节都庄重肃穆。随着九通雄浑的鼓声与九响悠远的钟鸣相继响起,古老的编钟与磬乐交织成震撼人心的礼乐交响。在恢宏的乐声中,圣门徐徐开启,巍峨的炎帝大殿前,参礼人员依次上前,向人文始祖神农炎帝敬献花篮,动作庄重而虔诚。

净手上香仪式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玉赋以浑厚的嗓音诵读:“鸿蒙初辟、天地蛮荒,亘古神州、华夏沧桑,太行巍巍、丹水汤汤,首阳山麓、吾祖是降……”字字铿锵的祭文,追溯了炎帝开启农耕文明、奠基华夏基业的伟大功绩,浑厚的诵读声回荡在广场上空,仿佛穿越时空与远古先贤对话。

祭文诵读完毕,全场参礼人员庄重肃立,向人文始祖神农炎帝行三鞠躬。随后,64名身着周制礼服的学子缓步入场,以最隆重的“八佾之舞”敬献炎帝。这支由八行八列组成的古制佾舞,遵循《周礼》“天子八佾”的最高规格,每个动作都承载着中华礼乐文明的精髓。学子们衣袂飘飘,舞姿庄重,以最传统的方式诠释着“礼”的真谛,展现了对农耕文明开创者的崇高敬意。“能够通过演绎八佾舞来敬献自己的一份心意,我感到很荣幸。”八佾舞演员张静爱说。

典礼现场,著名歌唱家袁晨野浑厚的嗓音响起,演绎大典主题曲《炎帝颂》:“天地中央,神农为上……”颂歌回荡在广场上,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在此刻心灵相通,共同表达对人文始祖炎帝的无尽崇敬。当“壮哉中华第一人,千古炎帝永流芳,壮哉中华第一人,万世子孙永景仰”的旋律响起时,大家齐声合唱。台湾青年林志远说:“以前只在课本里读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今天亲眼看到两岸同胞共同祭拜,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血脉相连’。”

缅我始祖、永世景仰,列祖垂佑、再谱华章。典礼进入尾声,主司仪庄严宣告“礼成”二字,刹那间,象征和平的白鸽振翅高飞,与漫天红气球共同绘就一幅壮美画卷。全场参礼者肃然起立望向天空,以最虔诚的姿态祈愿: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愿海峡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这震撼人心的场景,将整场典礼推向情感的最高潮,也昭示着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这只铃铛是阿嬷出嫁时,阿嬷的妈妈系在她手上的。每当她想家时就会看向远方、摇摇手。”陈佑安说。

典礼结束后,炎帝陵重归静谧,微风拂过,古柏枝头的铃铛轻轻摇曳,铃铃作响,仿佛远古先祖对后世子孙的温柔絮语。那铃声时而悠长,时而短促,像是跨越千年的叮嘱,又似血脉相连的私语……(赵玥童)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