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近年来,高平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将传统农产品的“原字号”标签升级为高附加值的“精品牌”,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支点,撬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续写着“二次创业”的农业故事。
核桃变身黄金油
走进位于北诗镇北诗午村的山西晋鑫源通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无尘核桃精油加工车间散发着浓浓的核桃油香,工人们正将一袋袋青皮核桃送入全自动生产线。
经过脱青、破壳、冷榨、精炼等工序,原本每斤售价3—5元的小核桃,摇身一变成为了“身价”上百元的有机核桃油。“线上线下都很火爆,最远到广东、上海等地。”北诗镇北诗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苗素青拿着包装好的核桃油认真介绍,“我们的核桃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特别适合老人和小孩食用。”
北诗午村是高平“一村一品”干果种植专业村,共有核桃干果经济林600多亩。2022年,村里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成立了山西晋鑫源通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上马了年产90吨精炼核桃油生产线,成为晋城首家核桃深加工企业。目前,已累计收购农户青皮核桃100余万斤,实现村集体增收20万元,帮助8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带动260户村民增收。
粉条走出国际范
“每天能生产6吨,大家加班加点,全力满足市场需求。”
在高平前和农工商集团的粉制品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各道工序有序运转,一袋袋包装完好的红薯粉条排队下线,从这里源源不断销往各地。“产品先后通过了中国、欧盟、美国三大标准体系的有机认证,并且漂洋过海远销美、德、法、澳等国家。”粉制品生产车间主任朱海波细数着粉条系列产品的国际“通行证”。
红薯产业一直是高平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全市的红薯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5万亩以上,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现场观摩会两次开在高平。如何将优质红薯的价值“吃干榨尽”?以前和农工商为龙头,高平开启了红薯的“链式革命”。
“现在有日产45吨淀粉生产线、年产2000吨粉条生产线、年产600吨粉皮生产线、日产6万盒红薯方便类食品生产线。”前和农工商综合办公室主任李建永表示,目前企业配套建设有红薯堆场、包装车间、科研和质检等相关设施设备,已经形成了从科研、育苗、田间种植、收获到淀粉加工、粉制品加工全闭合的产业链。
杂粮开出致富花
“农闲的时候来这里务工,一天能有七八十块钱的收入,既挣了钱,也顾了家,感觉很满意。”马村镇金章背村的杂粮加工车间里,村民侯天兰正忙活着。
杂粮加工,是马村镇金章背村走出的一条增收路。
“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吸引了30户农户参与,同时流转土地300多亩,种植了玉米、谷子、小麦等农作物,杂粮加工厂投产后,初步形成了种植、收购、深加工、仓储、销售等功能的一体化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侯苏军盘算着满产后的效益,“预计能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万元。”
无独有偶,神农镇团东村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杂粮产业的发展机遇。“日处理玉米、大黄米10吨左右,石磨面粉每小时能生产600斤。”加工厂负责人张文同说,工厂采用自动化的流水线,不仅实现了从原材料加工到生产、包装的全过程无缝衔接,还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目前,团东村的杂粮加工厂拥有玉米、稻谷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各1套,全自动清粮机、石磨研磨机、研磨机各1台。“今年我们打算打通线上、线下两个销售渠道,同时扩大流转土地面积,开发更多的杂粮种植品种,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村委会主任助理王康杰信心满满。(张雪婧)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