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界视点

【“千万工程”在晋城】米山镇的“村晚”火了

来源:太行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2 【字体:

  35场演出、2000余名群众登台、15万余人次线上围观、8万余人次线下捧场……从7月5日开始,高平市米山镇举办的“礼赞山河  乡约盛夏”消夏“村晚”,如同一簇热烈的火苗,在全镇25个行政村次第点燃。在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有最真挚的表演;没有专业的演员,却有最动人的情感。这是属于米山人的“村晚”,他们用歌声、舞姿与故事,绘就出一幅乡村盛景。

  一村一特色:乡野舞台上的“各美其美”

  “为什么今年要办‘村晚’?”米山镇分管文化的副镇长张嘉琦笑着说,最初是响应高平市委宣传部的号召,但米山镇党委书记袁俊峰一句话定了调:“不能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要让文化真正走进村里,走到老百姓身边。”于是,一场“不设限”的文化狂欢,在米山镇的乡野间铺展开来。

  郭村村的古建戏台前,早早就挤满了踮脚张望的村民。市级文保单位相如宫对面的老戏台,此刻成了最“潮”的舞台。村里人纷纷扮相,撑起了一台由传统文艺节目组成的“村晚”。“这戏台子多少年没这么热闹过了!”村民们的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

  侯家庄村的果园里,另一番热闹正在上演。7月的油桃挂满枝头,甜香四溢。村里的副书记田希雅站在舞台上,对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侯家庄的油桃,咬一口能甜到心里!”舞台旁,果农们捧着自家的果子,对着镜头笑得一脸自豪。“今年有了这‘村晚’搭台,咱也能当回‘网红’!”一边是热闹的村晚演出,一边是火热的直播间里,网友在询问油桃价格。晚风吹过果林,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场“助农村晚”伴奏。

  米东村的街头,小商贩们早早支起了摊子。这里的“村晚”藏着个小心思——恰逢村里赶庙会,村干部索性把演出安排在大戏开唱前一天,吆喝着“欢迎来米东村赶大会”。村民们敲起锣鼓,跳起舞,孩子们欢乐地穿梭在摊位间。“村晚结束后,村里还连着唱了三天大戏,这日子过得比蜜甜!”摆摊位的村民们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往舞台方向瞅,眼里满是欢喜。

  云南村的村口,新建的足球场灯火通明。这个曾因“人少节目少”犯愁没法办村晚的小村庄,上演了一场特别的“运动村晚”。高平市足球协会的精英球队在绿茵场上奔跑、射门,村民们虽然不懂足球战术,却看得热血沸腾。中场休息时,村里准备的文艺节目上场为比赛鼓劲儿,球员们还带来了体育用品送给村里的孩子们。孩子们抱着新足球,在球场上打滚儿,星空下,球场的灯光与村民的笑脸交相辉映,文体的种子,悄然在乡村的土壤里扎了根。

  从古建筑到果园,从庙会街头到足球场,米山镇的“村晚”从不在意场地是否“像样”——一片空地就能搭起舞台;村民们也不在意节目是否“专业”——自编的舞蹈、熟悉的上党梆子、孩子的儿歌,都是最动人的表演。在这里,每个村都捧着自己的“宝贝”,在乡野舞台上绽放“各美其美”的光彩。

  从“一村一晚”到“全镇共欢”:文化热潮的层层递进

  “一村一晚”只是序幕。在米山镇的规划里,这场文化盛宴要像涟漪一样,从各村的“小舞台”扩散到全镇的“大狂欢”。宣传委员赵丽华和副镇长张嘉琦共同策划的《米山镇消夏“村晚”焕新创演季》方案,藏着这样的野心:先让每个村“动起来”,再让片区“联起来”,最后让全镇“热起来”。

  7月23日起,“片区村晚”接棒登场。米山镇划分为五个片区,各村挑出最精彩的节目,在特色场地联办演出。在“片区村晚”中,除了文艺节目还有动人故事。

  铁佛寺的守护人王改英奶奶讲述铁佛寺的过往,让围坐的观众听得入了迷;高平秧歌传承人牛秋枝老师一亮嗓子,那带着泥土香的调子便漫开来,台下人跟着节奏轻摇慢晃;米山派出所的英雄民辅警陈鹏辉、许晨鸣说起暴雨中救人时的心境,听众听得心头又热又暖……15位特邀嘉宾,深情讲述着非遗的传承故事、立足岗位的坚守故事、扎根基层的奋斗故事。

  “就像拉家常一样,把米山的故事说出去。”袁俊峰说。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米山镇的热闹,镇上请来专业直播团队,三个机位全程直播。现场热闹非凡,直播间里观看的网友,人数也噌噌往上涨。“光线上就有15万多人看呢!”张嘉琦翻着后台数据,眼里闪着光,“以前觉得乡村文化‘走不出去’,现在看来,只要找对路子,村晚照样有观众。”

  更让人期待的是村晚选拔的节目,在高平市“箱遇高平”的舞台上轮番上演,没有一个外聘演员,全是从各村挑出来的“民间高手”。“节目可能不完美,但每一个都带着米山的烟火气。”袁俊峰说,米山镇的村晚不要复杂的串词,就想通过老百姓的演绎,让更多人看到米山镇的历史、米山镇的风貌、米山镇的活力和米山人的精气神。

  群众的舞台群众爱:烟火气里的幸福滋味

  “今年的‘村晚’,办得真好!”侯家庄村民李双顺的话,道出了米山百姓的心声。在这场文化盛宴里,群众不只是观众,更是主角,他们编节目、搭舞台、当演员,把自己的生活唱成歌、跳成舞。

  米东村的“赶大会”村晚后,摊贩们的生意比往年好了不少。手工艺品、特色小吃、儿童玩具……各色摊位沿着舞台摆成一圈,与精彩的节目相映成趣。“以前赶会就是买东西、看戏,现在先看‘村晚’再逛会,热闹翻倍!”村民张白仙笑着说,村晚让这个夏天变得热闹又难忘。舞台上的歌声、摊位前的吆喝、孩子们的嬉闹,交织成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画卷。

  在吴村村,村民们听说要办片区村晚,主动报名帮忙。“我们村本身就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自办好几台晚会节目也不在话下。”吴村村党支部书记郑树理说,村晚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藏在乡村街巷里的文艺宝库,那些平日里埋头过日子的村民,站上舞台便成了发光的明星。

  “以前觉得大村能办晚会,小村不行,现在看来,是我们想多了。”张嘉琦感慨道。不管是大村小村,只要搭起舞台,就有观众;只要有观众,就有想上台的人。“村里缺的从不是才艺,是机会。”赵丽华说,乡镇干部能做的,就是给百姓们搭个台,让他们自己唱主角。

  米山镇的“村晚”火了,没有明星大腕,没有华丽包装,竟然吸引十几万人围观。“我们不想搞‘高大上’的晚会,就想让老百姓看得懂、能参与。”袁俊峰的话,道出了这场文化盛宴的初心:“办老百姓自己的晚会”。

  为了让老百姓喜欢,镇里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资金、对接资源,但从不干涉各村的创意;为了让老百姓方便,晚会都安排在傍晚,不耽误农忙;为了让老百姓愿意来,舞台旁边总会留出空位……

  米山镇的“村晚”早已超越了“晚会”的意义。它是乡村振兴的缩影,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更是米山镇用真心换真情的生动实践:把舞台交给群众,把文化种在乡村,老百姓的笑容,就是最好的成绩单。(袁泉)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