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界视点

教育之花在田野间愈开愈艳——走进高平市建宁乡中心小学

来源:太行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06 【字体:

  10月29日,高平市建宁乡中心小学校长苏国平小心翼翼地将“小记者站”的牌匾挂在教学楼一楼的荣誉墙上,朴素的笑容里满是希望:“上周,《山西教育》小记者站在我们学校成立,这对咱农村孩子来说,又打开了一扇沟通外界的窗。”

  建宁乡中心小学成立于2018年,由11所农村小学(教学点)合并而成,现有学生413人,教职工79人。近年来,学校始终秉持“立德树人、多元评价、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文化建设、特色培育与规范管理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山西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山西省乡村温馨校园”“晋城市创建文明校园先进校”等荣誉称号,绽放出属于乡村教育的独特芬芳。

建宁乡中心小学全体学生每周三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

  播撒花种

  文化铸魂,书香润土。房梁上悬挂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台阶间镌刻着“书山有路勤为径”的谚语,墙壁上张贴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走进建宁乡中心小学,每一面墙都透着文化气息,每一个角落都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自2018年成立以来,学校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引导师生明德立志、向上向善,精心构建了“爱国区、廉洁区、传承区、阅读区、创客区、艺体区、健身区、心理区”8大文化区域,将德育为先、以文化人的目标融入校园每一处。其中,爱国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对比和实例引导学生立志成才、报效国家;廉政区和阅读区依托当地申良礼谏、郭东兴学的民间故事,开展廉政教育与品德熏陶,引导孩子们“承先辈遗志,传兴学美德”;健身区、艺体区、心理区则聚焦师生身心健康,配套建设健身房、乒乓球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空间,尽显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同时,学校面向社会征集犁、耙、纺车等承载乡村记忆的老物件600多件,建成“建宁记忆”展览馆并设置学生“体验区”,让孩子们看得见父辈祖辈的奋斗痕迹、记得住家乡的烟火气息,实现了文化从“记忆留存”到“代代相传”。

  “为了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我们按照‘一月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副校长崔晓伟说,每年9月开展“颂师恩、铸师魂”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传承尊师重道的传统;10月借国庆节契机,举办诗歌朗诵、手抄报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结合玉米收割期,组织孩子们到田野掰玉米,沉浸式体验劳动乐趣。“每个学期开始,老师会带领学生重走校园,在感受校园文化中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优秀文化、凝聚精神力量。”

  走进图书室,两名教师正忙着整理刚从外地寄来的几箱图书。“不久前我们老师在网上成功申请了‘乡村小学班级图书公益项目’,这十几箱二手书都是七八成新的。”崔晓伟介绍,学校图书定期更新,目前藏书近1.3万册,同时充分利用教学楼大厅、走廊等空间,打造大厅自助书吧、走廊读书吧、宿舍图书角等多个阅读区域,营造出良好的读书环境。

建宁乡中心小学全体学生每周三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

  浇灌花期

  以技励志,劳动赋能。今年6月,在全市首届“奔跑吧·少年”中小学生轮滑比赛中,建宁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奋力拼搏,击败众多城市学校参赛者,斩获全市团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这对于一所仅有400余名学生的乡村寄宿制小学而言,实属不易。

  作为乡村寄宿制学校,如何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加强与外界沟通?如何让他们在缺少父母日常陪伴的环境中学会自主管理?建宁乡中心小学给出的答案是:打造贴合时代特点与学生需求的社团活动,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开展方式。

  社团活动建设方面,学校因地制宜采用独立场地和一室多用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舞蹈、草编、轮滑、古筝、扬琴、编程、无人机等活动区,各类活动室面积达500余平方米,保障社团活动有固定场地;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学生自备及国家公益基金购置等方式,添置扬琴、古筝、电子琴、唢呐等专用设备,缓解了器材短缺问题;按照“以乐促智、以技促能”的目标,广泛开设未成年人喜爱的课程,设置体育、人文、科技、艺术、传承5大类19个项目;通过内聘本校教师为少年宫辅导员,外聘专业人员、乡村能人及“非遗”传承人为社团活动教师,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目前共开设各类社团19个,配备40余名辅导教师和14名外聘专业教师,每周三开足两小时社团活动,保证所有学生参加,让孩子们不出校园就能体验专业的技能教学。

  劳动教育方面,学校着眼家庭责任、校园实践、生活技能三大维度,每周开设一节劳动课,涵盖校内、校外、家务劳动,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少年宫社团——校内开设生活技能、手工制作、草编等课程,校外和家务则包括清洁、环保、播种、收割等社会实践;依托农村学校特点,定期开展“晨间三分钟”生活技能练习,每年“五一”组织播种实践、“十一”开展秋收体验,连续六年举办学生厨艺大赛、寄宿生叠被子比赛、乡土文化传承暨劳动技能大赛,全面提升学生生活技能;让每个孩子认领一株植物,自行负责浇水、除虫,培养劳动习惯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评价作用,定期展示学生劳动成果,通过“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024年,学校被评为山西省首批劳动教育实验学校,学生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综合素质均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学业与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建宁乡中心小学全体学生每周三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

  守护花开

  科学评价,精细管理。在教学楼大厅的自助书吧,“阅读小达人”的照片挂满展示架;走廊间,垃圾分类教育活动、体育节系列比赛、红色教育系列活动的冠军照片整齐排列;翻开学校自编的《我们的阅读之星》,“阅读之星”评比标准一目了然,51名获奖学生的阅读体会收录其中,扫描二维码还能查看学生的现场表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榜样,设立‘我是冠军’荣誉榜、开展‘阅读之星’评比,就是要发掘孩子优点,为身边人树立榜样。”苏国平说。

  学校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了“1121”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个基础,即学生道德品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学习习惯、生活能力、个性品质等个人操行表现;“1”个关键,即学生学业发展评价,涵盖课堂、作业、检测、综合评价四个方面;“2”项特长,即“阅读+活动”个性特长评价,包括社团活动参与、阅读能力及各类体育、艺术、科技比赛获奖情况;“1”项技能,即课间活动技能评价,包含篮球、跳绳等体育技能考核。“我们以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全面、客观、科学地了解每一名学生,关注他们的全面协调发展,挖掘特长与潜能。”苏国平介绍,学校为每位同学准备一个档案袋,每学期装订一本,成长记录袋收集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资料,以及教师、同学、家长的多方评价。“当孩子们小学毕业时,12本成长记录将会是陪伴学生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夕阳西下,操场上传来足球少年的欢笑;会议室里,一二年级孩子正专注地观看动漫电影《头脑特工队》……建宁乡中心小学以爱为壤、以实为基,让乡村教育之花在悉心浇灌下,于田野间静静绽放,愈开愈艳……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