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烟火气中焕新生——解码高平市古建的保护与活化之道
铁佛寺的彩塑、开化寺的壁画、定林寺的斗拱、姬氏民居的砖雕……1574处文物星罗棋布,高平9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着22处国保、22处省保,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7处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数量、密度、品质(国保古建数)均居全国县级第一位。
然而,太行山脉的风霜雨雪年复一年地侵蚀着砖木结构,部分古建曾因年久失修出现墙体倾斜、屋顶坍塌的险情。除了自然的侵蚀,人为因素也让文物保护雪上加霜。这些自然与人为的双重压力,都使得文物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近年来,高平市委、市政府将文物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投入专项资金精准发力,通过市场化运作汇聚多方力量,累计投资近5亿元,对良户、苏庄、釜山等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中的密集古建及红色革命遗址开展大规模修缮。如今,国保修缮率已达95.5%,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整体修缮率达75%,“三普”以来文物消失率仅占1.9%。
与此同时,文保机制迎来“质的飞跃”。文保人员待遇显著提升,从兼职变专职,队伍平均年龄降至50岁以下。全市1574处不可移动文物全部明确安全直接责任人和管理人,从市到乡再到村,每一处古建、每一件文物都有了“专属守护者”。“现在责任清单清清楚楚,每天检查屋顶有没有漏雨、墙体有没有裂缝,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踏实!”定林寺文保员庞文君的话,道出了许多文保人的心声。
为让这些承载千年文脉的瑰宝实现长效保护、代代相传,2022年以来,高平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153”文物平安工程:构建起“属地管理、行业监管、直接负责”的责任体系;落实制防、人防、物防、技防、宣防措施;建立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督查检查、开展联合执法3项保障机制。精心构建起全方位覆盖、多层次联动、立体化防护的文物安全体系。“安全网”越织越密,让每一处历史遗存都能在岁月流转中得到妥善守护。“这些是高平的根与魂,全国像咱们这样古建密集的地方不多。我们必须拿出十二分力气,把老祖宗的宝贝保护好、传承好,更要在安全前提下用活用好。”高平市文物保护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梁丑仁说道。
铁佛寺的转变,正是“153”文物平安工程的生动实践。这座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寺,如今“全网爆火”,实现从一度封闭管理到有序开放的转变。寺内,文保员手持专业巡检仪实时记录彩塑状态和细微损耗;寺外,线上预约系统科学限流、公交专线直达景区、免费讲解分时段引导。在保障文物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游客得以亲身感受二十四诸天造像的独特魅力。“看到铁佛维护得这么好,大家文明有序参观,更能体会到文物的珍贵。”山东游客赵翔宇感慨道。
国保铁佛寺“从闭到开”,在保护中开放、在守护中传承的案例,让高平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有了充足的底气和信心。高平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将22处国保单位全部免费开放,同时规划了6条旅游精品路线和4条古建研学路线。保护从来不是把文物“锁起来”,而是要让它们在与人的对话中焕发新生,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流淌起来。如今,到高平游古建,已成为高平文旅的一张闪亮名片。
从“四张文化名片”到铁佛寺现象级出圈,从深宅古建到文旅康养矩阵,高平让文物卸下“供奉老物件”的刻板标签,以“保护为基、活化为翼”的实践,将千年古建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肌理、可体验的生活场景。当飞檐斗拱映照着现代文旅的人潮,当智能巡检与传统守护同频共振,历史的厚重正化作市井烟火的温度,让凝结先人智慧的梁柱砖瓦,在古今交融中成为滋养当代的文化原乡,推动文明火种于新时代沃土中永续传承。(张丹娟)
本页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