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高平故事

高平元宵节

来源:高平市政府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1-03-01 【字体:

历史上高平正月十五就有闹元宵、搭灯棚、赏花灯、烤垍火、看耍乐、烤饦面羊敬炎帝等传统习俗。始于何时,无从考究。

一、搭灯棚

元宵节搭灯棚,在高平历史悠久,至今仍在城乡代代传承着。

灯棚由布料做成。有大有小、有方有长;颜色也是多种多样,有清一色的蓝布棚和白布棚;还有由白、青、黑、赤、黄颜色布料做成的“五色棚”,其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布棚中央用黑白红布料缝制着太极八卦图案,周边用黑布镶边,四角用黑布缝制着蝙蝠图案,寓意吉祥;为搭棚时方便,四边穿着拇指粗的麻绳;整个布棚美观大方,做工讲究,很是精致。这样的棚也分两种:一种是长条五色布拼接缝制而成,另一种是把五色布料裁剪成一尺见方的小块拼接缝制,做好后犹如现在的魔方块拼图,色彩艳丽夺目,分外好看。

每年元宵节,我们郜家庄在村中央就搭着两个不同颜色的灯棚;一个是五色棚,另一个是白布棚。五色棚搭在井台旁,白布棚搭在我家大门口,两棚相距十余米。井台旁的灯棚供奉着送子观音,村人俗称“四奶奶”;每年正月十四早饭前人们敲锣打鼓,手拿神香、放着鞭炮,由村东关帝庙“奶奶殿”俗称“西角殿”请出神像,沿街抬着供到蓝棚下,正月十八上午再敲锣打鼓依原路送回。年年如此。正月十五至十七,凡是新媳妇生男孩子的都要到五色棚下挂灯笼,灯笼上用竖纸条写“某府某姓名——信士”。生子后挂灯三年,以谢“四奶奶”送子之恩。你看圆灯笼、方灯笼,纱灯笼,纸灯笼,直把个五色棚下映的如若繁星,灿烂夺目,煞是好看。白棚也摆供桌、设香案,供奉五谷老爷,即炎帝神农。从正月十五至十七,每天早晚吃饭时,村人向“五谷老爷”献烤饦面羊、烧香磕头放鞭炮。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保佑全家健康平安。

自正月十五至十七,灯棚下香烟缭绕,“噼噼叭叭”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山庄。

灯棚在城镇又是一种景象。场面宏大,豪华气派。“县城于古城路用布搭起灯棚,悬挂各种彩灯。各机关、商店门前搭彩楼,垒一至两个各种造型的炉火,如狮子、弥勒佛、牛、猪、玉米等,象征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各乡镇的耍乐进县城表演。晚上,彩灯生辉,焰火燃放,各种造型炉火的眼鼻口耳喷吐火焰,各种社火及文艺节目尽情表演,灯火辉映,锣鼓喧天,群众拥街塞巷,争相观看,深夜不散。

二 、 看耍乐

元宵节期间,各村都要办耍乐故事来庆贺新春,村与村之间相互在街头院落演出,甚是热闹。民谣:“柏枝庄的旱船,郜家庄的(竹)马,赵家山村的武故事人人夸。”

耍乐有文、武之分;伴奏的家伙(器乐)有粗、细之别。比如:九莲灯、扇子舞、跑旱船等就是文耍乐、由管竹丝梆伴奏的乐器俗称细家伙;演出时边演边唱或现代歌曲或传统秧歌戏曲,时而列队,时而穿插,碎步慢跑变化不断,演出中有独唱有合唱,曲调优美,歌声悠扬,使人如痴如醉,乐在其中,最后手举瓜果花卉彩灯摆出“欢度佳节”结束演出;武耍乐由锣鼓钹等粗家伙伴奏,如耍龙灯、武故事、跑竹马,演出时锣鼓震天,群情激昂,人心振奋,热闹非凡。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每伙耍乐都有一个表演“艺术家”用方言说唱的、俗称“哼曲打岔”的《十二个月》《卖扁食》等节目,诙谐幽默,风趣搞笑使气氛达到高潮。

郜家庄的耍竹马是很有名的。老马从队列中跑到场地中央,表演者持半跪半起状,意即老马跑累卧倒,不能向前,又似马陷泥潭,几欲起身又卧下,怎也站不起来。此时,只见老旗手如唱戏的丑角,赶紧放下举着的旗牌,来扶卧倒的老马。又是牵马头,又是拽马尾,马就是卧着不起来,马不断的嘶叫声使老旗手很着急。老旗手无奈,只好使出浑身解数,栽筋头、劈腿、打纺花车、双手托地倒立行走等,用引人注目的绝活来引诱马起来,可马好像故意在与他作对,还是不起来。他只好哭天抹泪,一屁股坐在地上打滚卖萌使性儿……出尽洋相。看耍乐的人高声喝彩,叫好声不断,表演达到高潮。在老马与老旗手精彩演出的时候,其余六匹马也不得闲着,而是绕马转圈而跑,待老旗手气喘吁吁,精疲力尽时,老马突然高声嘶吼奋力而起,加入到马队行列中扬鞭奔跑,众马见状挥鞭直追,马蹄踏踏如骤雨,奔跃如飞,嘴里喝号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时老旗手见马已跑,也高兴地从地上一蹦而起,手舞足蹈,高举“三军司令”旗牌,绕场逆行而跑,身上背着的晃铃叮咚作响,直到伴着锣鼓唢呐演奏的声音才由急而缓,慢慢收场……

表演结束时,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此时的演员累得汗流浃背,腿软身疲,口干舌燥,直想喝水。

竹马是用木材做成木架子、竹皮扎成马头、马身,用白绵纸裱糊,表面刷不同颜色的广告,画上眉眼,再刷清漆罩面。用色白质软,皮薄性韧如丝的潞麻染成与马相同的颜色做成马尾,再用布、彩绸装饰,这样一匹竹马就做成了。表演时身穿戏服、手举马鞭,在锣鼓的伴奏下跑跳起来。表演节目有很多,装扮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同。文化大革命前穿古戏装表演;文化大革命末期则改成《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带领解放军骑兵进山剿匪。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古戏装表演,扮妆成关公、武士等人物。

还有焦家山的舞狮子表演也别具魅力。一大一小两个红狮子简直是两团烈火,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狮身和狮尾;小狮子一人舞。舞狮人身披狮毛被,下穿与狮身毛色一样的狮裤和金爪狮蹄靴,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甚至比真狮子更具观赏性。一个引狮人身穿枣红色古代武士衣装扮,头缠白色羊肚子手巾,手握旋转金色绣球,配以铜锣、鼓钹、逗引瑞狮。引狮人是舞狮表演者的灵魂。他灵巧的身段,高超精堪的表演,把狮子引逗的扑跌、跳跃、登高、打滚儿、歇息、朝拜、争绣球等技巧,并跳桌子、踩绣球、蹬荡板等;耍狮者更是绝技缠身,他们在表演时表情动作生动有趣,如:舔毛、搔痒、抖毛等惟妙惟肖、逗人开心。滚绣球、窜桌子甚是热闹。

望云村的“耍龙灯”也很有名气,是高平代表性的传统民俗耍乐。据《高平市志》载:龙灯由竹皮扎成龙状外套由布做的描绘金黄白红绿彩色龙衣,为12节,闰年为13节,龙头制作较复杂,五观具神才行,内安明灯。一个人举一节,龙头前面由一个身穿戏妆的青年,手持绣球不断的变着花样引龙前行。龙灯也有两条龙争一个绣球的,故名“二龙戏珠”。表演时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上下腾飞,穿云破雾,连绵起伏,活灵活现,十分壮观,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耍乐还有凤和、伯方村的九莲灯、箭头村的白鹤穿云、西阳村的扇子舞、野川的踩高跷、扛妆、城关的二鬼板跌、跑驴等各具特色,精彩纷呈,让人难以忘记。(郜文贤)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