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高平故事

高平赵家:一个晋商世家传奇

来源:《映像》杂志2023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3-07-10 【字体:

  题记:高平赵家商业绵延400余年,曾几何时,从太行山到东南海滨,沿线布满商号108家。如此之久的历史,如此之长的商道,见证了一个商业世家的手笔、襟怀与气度。作为晋商世家,赵家抒写了令人赞叹的传奇,也躲不开让人唏嘘的命运。

赵家大院全景

  在高平市侯庄村,一座建于清代初中期的宏伟大院——赵家老南院,显示着一个晋商世家昔日的繁华。

  从明代中叶发迹,到1956年公私合营,赵家商业绵延四百余年。清代中期赵家达到巅峰之际,从太行山上到东南海滨,漫长的三千里沿线上,布局商号108家,经营着盐务和其他多种买卖。位于黄海之滨的老字号赵永升,促进了一个城镇掘港(今如东县城所在地)的兴起与繁荣,并在当地留下种种俗语。

  赵家打破了“富不过三代”常态,仅在侯庄,它的商业就传承了十代子嗣。

  赵家是潞(今长治)泽(今晋城)商人,潞泽商人是晋商的一支。乔家大院、三多堂的晋中商人尚未呼风唤雨时,潞泽商人已然惊艳于世。赵家不仅在潞泽商人中,即在晋商中也是屈指可数,绝对称得上大家。

  一个晋商世家的荣与衰

  在赵家的漫长商路上,108家工商业生意字号如满天星斗,结成一张商业大网。

  正如乔家商业始于卖豆腐,赵家起步生意一样平凡,是打铁。早于晋中商人的潞泽商人,铁器是其一宗大买卖。

  但与乔家不同的是,赵家这位商业始祖,连名字都没留下,后世称为“发财老爹”。明代中叶,发财老爹夫妇二人,一年碰上灾荒,离开赵家定居三百多年的高平市石末镇,一路南下去了遥远的江苏省海安镇(今海安县)。凭着在太行山中练就的高超手艺,很快赢得当地农民、渔民和盐工的赞赏。小本生意越做越大,除了打铁,他们还兼营祖传的膏药和家乡的土布。

  赵家扩大经营,再次向南到了如皋县(今如皋市),开始酿制飘香的醋,同时出售日用杂货。

  万历年间,赵家又看准了如皋之东濒海的渔村掘港。这次,他们从一位侯姓同乡手中接过槽坊,扩办成一家以酿酒为主的较大商号,店名“赵永升”。以赵永升为中心,赵家商号辐射周边。

  明末,赵家在淮北也有生意,赵清之经营。赵清之迁往石末镇东南不远的侯庄村,成为侯庄赵家始祖。

  山西彼时有句俗语:要想富,卖酒醋。赵家醋也在卖,酒也在卖,富甲一方。但是赵家真正驶入致富快车道,还是在经营食盐之后。

  清代最大的商人是两淮盐商、山西票号和广东行商。自古政府控制食盐,明清时期由特许商人经营。两淮盐商可赚取五六倍的利润,有段时间甚至高达十五六倍,其财富往往以白银千万两计。

  赵家加入两淮盐商队伍,是在赵文熙时期。赵清之的这位长孙,在安徽接办了六安、寿州、马头等六个州县的盐务。赵家经营盐务有几个利好:一是当时商号已从苏北扩大到淮北,有百余年历史,在当地根扎得实。二是老店赵永升地处黄海之滨,正是两淮食盐的主要产地之一,赵永升财大气粗,盐场赋予赵家食盐放心无忌。三是在长达50年的一段时间里,掘港的行政官员是长治老乡,赵家得到一定的庇护。

  赵家由普通商人步入享有特权的官商行列,财富滚滚而来。

  赵文熙的儿子赵涵,在其父的基础上,又增加三处盐务。赵涵死后,他的二儿子赵兰袭子承父业。赵涵有三个儿子,赵兰袭一支最为强大,这与接管盐务大有关系。赵兰袭的儿子赵大淮,与乃父一道,使赵家进入鼎盛时期。

  赵家鼎盛时期,拥有商号108家。从侯庄东南而行,在豫、皖、苏、浙三千里沿线上,赵家既有手工作坊,也有专卖店;既有前店后坊的老字号,也有蕞尔客栈;既有钱铺典当,也有种植业。至少每隔六七十里,就有赵家一个商号。

从南大门往里看

  如今,在赵家后裔和当地老人的回忆中,这108家字号也只能记起40多个了。

  漫步老南院深处,让人不由得惊奇,这个深藏太行山上的大院,当年处于一个商业世家的枢纽地位,牵动着108家商号。赵家以侯庄为中心,将商业触角伸到东南大地。商号大多设在集镇,面对百姓,经营日用百货。除了盐务,别的业务虽然利润不高,却市场稳定,积少成多。

  赵永升创造的前店后坊商业模式,在赵家商号中不断得到模仿、发挥。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推面粉产销联合体。薄壁镇位于太行山下,是出山西入河南的第一个镇子。赵家在此开办了山货行,成为山货外运的集散地。有此依靠,赵家在薄壁峪河口苟湾一带,买下20顷水地,种植小麦;利用峪河水建起18盘水磨,加工面粉;面粉运回陵川县附城镇淮兴面粉店,销售给以食用五谷杂粮为主的当地人。

  对于赵家来说,中间的两淮盐务是财富基石,南方的赵永升是命根子,北边的苟弯水地则是粮仓。

  经过乾隆、嘉庆、道光三朝60余年的辉煌,到了第七代赵维哲身上,由于两个弟弟英年早逝,家族后继乏人,被迫废止盐务。赵家退出当了150年之久的盐商官商,从此盛极而衰。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商品大量涌入。赵家的四省商号受到冲击,由沿海而内地,从鞋厂、皮革厂、钉厂到杂货店、银楼、当铺,纷纷停业关门。

  国事大变,家里乏人,一些亲戚、管家、掌柜心怀异心,在变卖家业中发财。赵家的粮仓——苟弯20顷水地,连同18盘水磨,仅以不到2万两白银一起卖掉。还有家中丧葬靡费,内外勾结失盗严重,更是雪上加霜。

  1920年代初,第十代传人赵伯周、赵仲周兄弟,决心复兴家业。他们巩固了赵永升,还创办了“永升仁记”。从此“赵永升”称为“西永升”,“永升仁记”称为“东永升”。这段复兴时光持续了十几年。接着二人又在家乡投资入股、兴办店铺,还购置了大量土地。

  1937年抗战爆发,赵家兄弟兴办的实体很快倒闭。1946年土改,侯庄大院房屋分给20余户人家居住。1956年公私合营,东西永升分别转入一家酒厂、一家酱厂,四百余年的赵永升退出了历史舞台。赵永升的消失,标志着晋商赵家,在历经几百年漫长时光之后,画上句号。

南大门近景

  赵永升,它的生意经

  赵永升的商业模式,不仅在赵家商号中得到复制、发挥,也对当地商业有所启发。

  在赵家后代的记忆中——他们仍把赵永升所在地叫做掘港——掘港后来是如东县城所在地,而在赵永升初创时不过是个集镇。

  东临黄海的掘港,很早就是煮盐场亭。唐代日本僧人园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闻道听说扬州掘港难过。可见其时那里不便通行。到了宋时,掘港场成为淮南产盐要地之一。明朝中叶,随着盐业、渔业和农业发展,掘港吸引大批商人。改亭为镇后,掘港逐渐成为苏北沿海名镇,有“小扬州”之称。

  从地图上看,海安、如皋、掘港,恰好连成一个三角形。当年发财老爹迫于生计南下海安时,绝不会想到,就在东南不远的掘港,会诞生一个赵永升,并陪伴自己的家族四百余年。

  赵永升原名侯隆生,是侯庄一位侯姓商人创办。赵家接手之后,改名“赵永升”。赵永升如果从万历元年(1573)有流水老账算起,到1956年结束,至少有380多年的历史,其存世时间当在400年以上。

  永升是永远上升之意,如果仅以时间考察,作为一家商号,维持400多年,赵永升也配得上它的名字了。

  赵永升旧有六坊之说,它们分别是槽坊、碾坊、磨坊、粉坊、醋坊、酱坊。槽坊酿造白酒,碾坊、磨坊加工稻谷、面粉,粉坊、醋坊、酱坊分别以粮制作粉、醋、酱。

  赵永升主营槽坊,生产白酒、烧酒、五加皮黄酒、平花米酒和茵陈酒,其中白酒销路最好。后来为了充分利用各坊的下脚料,赵永升略添设备,利用碾坊的碎米、磨坊的尾面,办起了醋坊、酱坊。又利用现有设备办起油坊。各坊的下脚料,如醋、酱、油的渣汁,特别是粉的汤渣,又都成了养猪饲料。

  原先养猪只为改善生活,随着生意扩大,各坊下脚料越来越多,赵永升于是专门建起猪场。最多的时候,西永升百余头,东永升五十头。每圈十头,整圈卖出,估斤定价,以季结算。

  赵永升的这种粮食深加工,形成一种内部循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废品几乎降为零,从而减少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与当地草舍相比,砖瓦木质结构的楼房通风防潮。赵永升利用自己这一条件,开办了贮存稻谷业务,以稻换米,整存零取,结果大受欢迎。很长一段时间,赵永升碾坊做着无本万利的生意。由于信誉高,赵永升虽非钱铺,却时常有人存款。那时存款不但不付利息,还要收取微利。赵永升借此扩大规模,获利更丰。

  作为一家面向百姓的杂货店,赵永升与时俱进。1930年代初,与上海、南通几家大洋行挂上钩,代销洋货。

  质量第一、薄利多销、优质服务,这些普通的经商之道,如何化入自己的商业之中?赵永升为赵家各商号,提供了成功范本。

  赵永升店规很多,其中门市售酒有条“八升一”标准,永不改变,八升原液只允许加一升水。别的酒店则加二、三、四升水不等。赵永升老店尽管先交钱后饮酒,不设座,不备菜,但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不断,所有顾客总是站着一饮为快。

  在价格上赵永升也别开生面。以它的平花米酒为例,别的酒行每担售价14元,赵永升则是13.7或13.5元,有时甚至无利也要出售,目的就是保证供应,不绝主顾,提高老店信誉。

  赵永升卖酒,备有大量锡壶,分别可装一、二、三、五斤不等,壶下有号码,壶颈系有标签。掘港镇上或附近酒客来此,不但可以赊账,还可借用锡壶。次日由店中伙计、学徒,走街串巷收回酒钱和锡壶。于是顾客越来越多,锡壶也越来越多。到了民国年间,赵永升的锡壶,堆满了两大间房。

  日军侵占期间,店员将锡壶熔化,埋藏在地下。赵仲周重振西永升时,挖出锡饼70块。

  在掘港当地流传这么一句话:先有赵永升,后有掘港亭。

  与百家姓开头四姓一致,掘港旧有赵(永升酒店)、钱(润记米行)、孙(锦元油饼行)、李(德昌祥京货店)四大商之说。赵永升是镇上开业早、历史长、资本雄厚的老字号,当之无愧称为第一。赵永升店内经常贮存白酒千坛,每坛500斤,合计50万斤。赵永升资金充裕,抗战前夕尚有流动资金银币30万元。而彼时高平全县200多家商号的资本总额,不到10万银元。

  在附近如花盛开的山西会馆中,赵永升也助过一臂之力。掘港的山西会馆为赵永升独建,馆址在碧霞山上,现已拆除。如皋的山西会馆出资者中,赵永升应是最大一家。赵家后人回忆,会馆房契一直保存在赵永升店内。

  在掘港当地,还流传一些与赵永升有关的俗语。如歇后语:永升家的酒——先交后饮,西永升的狗——不出门。俗谚:东西永升,骡驮的钥匙,马驮的锁,家私有得半条街。顺口溜:永升六坊,各在名堂。师傅十个,都有特长。产品不凡,畅销市场。碾房碾米,配合砻糠。制醋生产,不费周张。麸皮粉脚喂骡马,脚料酱渣送圈塘。生猪成圈出,骡马肥又壮。精打细算人佩服,综合利用数老长。

南大门斗拱

  赵家群星闪耀时

  与世间万事万物一样,赵家也在一代一代人的接力中,走过了一条兴衰之路。

  荜路褴褛、烈火烹油、家道中落、复兴难成,在侯庄赵家10代人中,可以通过四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概览一个商业世家的盛衰史。

  赵清之在淮北经商时,赵家成为石末镇首富。现存的赵家房屋,仍是石末最好的建筑群。

  由富而贵是封建商人的一个梦想,赵清之不再满足于白花花的银子,而是关注起子弟的读书来。赵家祠堂前竖不起显示功名的旗杆,成为他的憾事。赵清之听从一位风水先生的建议,相信距离石末不远的侯庄风水好,加之他的妻子又是侯庄侯姓之女,于是作为石末侯姓一支,迁居侯庄。

  赵清之初到侯庄,买下常姓一处三进院。这个院子,就是后来的公馆院。清末,赵家在晋城结识一位来自河南的陈姓道台,邀其前去居住,院子就作为他的公馆,所以称之公馆院。陈道台走后,这个院子卖给赵家佃主孔老五。

  赵清之的功绩,一是为赵家后来经营淮北盐务打下基础,二是为这个商业世家埋下读书仕进的种子。

  赵清之生有二子,长子才发,次子才有。赵清之死后,兄弟二人分家,侯庄赵家遂分为东赵、西赵两支。西赵式微,东赵逐渐强大。

  有意思的是,在赵兰袭之前,赵家事业都在长门。赵才发的长子赵文熙,开始经营使赵家走向鼎盛的淮北盐务。赵文熙独生子赵涵,又增三处盐务。赵家正是在第四代赵涵开始,踏上仕途。在伯叔兄弟五个中,赵涵职位最高。

  赵涵生有三子,昆仲三人堂名“三和堂”。虽然三人皆有作为,但最后接过乃祖盐务事业的,是次子赵兰袭。正是因为承袭盐务,东赵的繁盛,凝聚到“三和堂”的二门中。赵兰袭和他的独生子赵大淮,以淮北盐务和江苏赵永升老店为基,开始从侯庄一路南下,不断布局,广设生意字号,短短十几年中,在五省中撒下一张庞大、细密的商业网络。后人撰联誉之:生意兴隆远通豫皖苏浙,财源旺盛直达黄淮江瓯。

  积聚大量财富的赵兰袭赵大淮父子,开始在村中大兴土木,扩修宅第。又在短短二十年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老南院。众多的精修屋舍,只供大小不足二十个主人尽情享受。

  “三和堂”赵家三支,分别走上不同道路:长门人丁兴旺,但多是谨守祖业,少有建树;二门成为最为显赫的一支,使赵家步入巅峰时代;三门多有早逝或外出不归者,无奈与二门互相过继,因此血缘最近。

  赵维哲是赵家第七代,在他之时,赵家事业达到顶点,开始中落。

  生于赵家的赵维哲,天生聪颖。长大应试,总是排名第一。因为家中变故,只得中途辍学,转而主持一个商业大家繁杂的巨细。对此,不仅当时许多学人深为惋惜,在终年55岁的短暂一生中,赵维哲本人也常常引为憾事。

  早年,赵维哲一心读书,享尽荣华富贵。中年之际,他的两个弟弟不幸早逝,留下两个侄子由他抚养。赵维哲生前无子,只在死后留有遗腹子。心中怏怏,加之家事重压,中年早逝。赵维哲把赵家从淮北盐务中抽身而出。赵家最重要的财源,从此断路。

  赵维哲为人仁爱诚信,为乡里多行善事。在他去世之前一年,上赐“诏举孝廉方正”竖匾一块,高悬于老南院门楼之上,成为家族荣耀。

  在赵维哲之时,赵家办起家庭戏班子——青峰剧团。青峰剧团很快名扬潞泽两地,一时无两。戏班组建后,不仅在当地,还每年南下,到赵家一路字号中慰问演出。

  赵伯周赵仲周,这对高平侯庄赵家第十代传人。生于1904年,卒于1961年。同年出生,同年离世。

  家乡投资实体失败后,由于时局多变,1943年,兄弟二人举家13口,一路惶惶然南下,庞大的老南院由几个佣人看管。历尽磨难,1949年,二人到达赵永升。赵伯周一家住东永升,赵仲周一家住西永升。

  赵伯周逐步掌握酿酒、酿醋技术,成为经营商店的里手。1956年,赵伯周作为资方代表,出任如东县协丰酒厂副厂长。赵仲周在西永升的手笔,似乎比他的哥哥更大,他不仅请回了店里的老工人,还废除了一切不合理的店规。在和师傅们的一起劳动中,赵仲周也掌握了酿醋技术。公私合营时,他弃商从医,成为一方名医。

  这对孪生兄弟身上,流传有不少故事。阎冯讨蒋前夕,主持家务的老大出资武装了冯的一个师。1941年在上海结识一位潘姓师长,他又声言愿为他装备一个师,后因家庭不同意,此事未成。老二身长面瘦,衣着朴实,喜在街上和村人闲坐聊天,以至有天碰到一位算命先生,“算出”他是“半升粗糠之命”,成为村人笑谈。

  1958年,因为一案牵连,兄弟二人被捕并被转回原籍。第二年,双双病死晋城。

大门上匾额

  老南院的宏伟前生

  被称为老南院的赵家大院落成于清朝嘉庆年间,比祁县乔家大院要早100余年。

  如今人们总把房子建在城里,而在明清之际,那些腰缠万贯的晋商,无论家乡多么偏僻,也要营造气势宏伟的大院。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衣锦还乡的显露,故乡在哪里,他们就营建、居住、生活在哪里。探访赵家老南院,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乾隆末年,“三和堂”鼎立之后,各自扩修宅第。其中二门赵兰袭承袭祖上盐务,财力最大。在村东修建宅第的计划因为地皮问题搁浅后,转移到村西。

  村西原是西赵聚居之地,因为人丁稀少,十几个院落无人居住。赵兰袭将西赵大片房屋买下,加以修葺。这些房屋,后来构成老南院西边的手工作坊、库房区。

  当时,老南院东面住宅区尚是一块荒沟,村人称为白杨圪套。赵兰袭花银子将白杨圪套买下,然后取土填沟,整理地基。赵兰袭去世,其子赵大淮接着主持修建,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工程。

  嘉庆初年,建起南北方两个相连的四合大院,厅房院和内宅院。嘉庆八年(1803),在这两所大院的东面和北面,创建小账房院、小厨房院、大厨房院。暂告一个段落之后,意犹未尽,又在原先的计划上向南扩展。嘉庆十六年,修建牡丹院。十七年,修建书房院。

  后来,老南院门外建起平台,竖起旗杆,立起照壁,又围起两丈多高的砖墙,将西边十几个院落和新建的房屋裹在里面,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建筑群。

  如今,完整的赵家大院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了。

  赵家大院,侯庄村人称老南院。老南院正大门坐北朝南,进了高大门洞,一连四道门将通道分成大小四个正偏小院:大账房院、小账房院、小厨房院、大厨房院。四个主体大院分列两旁,西边从前到后依次是牡丹院、厅房院、内宅院,东边与牡丹院对应的是书房院。牡丹院的西边是花园,往后依次是木匠院、高楼院、糠房院。再往西,从前往后依次是粉坊院、油坊院、张罗院、铜匠院。老南院大门外,东西各有一座牛屋院。

  总计18个院落,除了门前东西牛屋院,后面成一体的16个院落,可分为东西两大区,东面八个大院为主人住宿、活动区,西面八个大院为手工作坊、库房区。

  老南院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18个院落共有大小楼房300余间。

  在建筑风格上,老南院将豪商巨贾的阔绰、官府人家的尊贵与当地民居的建筑特色巧妙地融合一起,正与主人集工商业资本家、官宦、文人与地主于一体的身份契合。

  清代初中期北方民居风貌主要表现在整体封闭上,院落多为三合簸箕院和四合院,房屋自成样式,在庭院出入、主房、房顶、房屋高度、门窗上遵循民俗。赵家世代经商于苏皖浙,熟悉江南私家花园,因此宅第建筑上吸收了一些南方园林特色,主要表现在:划分区域,这些区域可以一分再分;种植花木,牡丹院栽有三池牡丹芍药;修有厅楼、厅房等有南方特色的建筑,这在厅房院里最为明显。

  虽然与同期的南方大院,或者稍后的乔家大院相比,老南院在造型设计、雕刻绘画上未免粗疏,但是仍然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院落、房屋、大门、窗户,无不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的木雕、砖雕、石雕,与当地丰富的民俗连在一起。油漆彩绘虽然剥落殆尽,仍能让人想象昔日金碧辉煌之姿。

  老南院不愧是其时、其地民居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

赵家大院全景

赵家大院全景

  源源不断的财富,由赵家的驮骡队运到这里,居住其间的主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随着赵家商业由盛转衰,这个承载繁华的大院也衰败下来,由西及东,由外及内,开始变卖。

  1943年末代孪生兄弟赵伯周、赵仲周举家13口,一路仓惶南下,赵家大院由几个佣人看管。而在赵氏兄弟离家之前,赵家大院驻扎过几拨身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人:国民党四十军军部、国民党姬镇魁县政府和中共领导的陵高县抗日民主政府。用于招待贵宾的牡丹院,自然成了这些军政要人下榻之处。赵家大院在高平、陵川、晋城一带的声名,由此可见一斑。

  1946年土改,20余户贫民住进这座以前想也不敢想、进也进不来的幽深庭院。他们惊奇地看看这儿,摸摸那儿。这座有150年历史,与赵家经营淮北盐务时间一样长的大院,从此换了主人。穿衣镜、龙凤床、梳妆台等诸多珍品或变卖或丢失,有的住户甚至拆旧建新,在大院里开出一片新天地。

  住进的20余户主人,在里面拆建不停,后来大都又搬走了。只在大院四个最主要的院落牡丹院、厅房院、内宅院和书房院,如今还住有人家——都是一些恋旧的老人,儿女搬走了,他们似乎没有搬走的必要。他们对这座大院的历史,知道一星半点。

  除了四个院落,别的院落不是面目全非,就是干脆消失不见,连同大门前的旗杆、照壁、广场东南角的大戏台。(作者:阎扶 供图:杨贵荣)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