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历史人文

【“清廉高平”好家风】李棠馥:居庙堂刚正清廉 归乡里爱民忧国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9-08 【字体:

  长平大地自古以来孕育人才,清顺治时期轰动朝野、震惊三晋的“九凤齐鸣”就出现在这里。

  顺治三年(1646),进士科考高平有李棠馥、张彦珩、庞太仆、毕振姬、张流谦、张汧、张翮、侯国泰、崔子明等九人荣登皇榜,被誉为“九凤齐鸣”。其中,李棠馥位列首凤。

  李棠馥,字子棻,号汉清,自称韩山主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月十日生于凤和村书香世家,其祖父李向春曾任陕西西乡县令,被誉为一代清官;其父李濬庆,周急好施,孝友端肃,德闻闾里。

  李棠馥从小聪敏好学,学而过目不忘,尤喜文习武。初任刑部河南主事时,精研法律,注重访查取证,主张惩恶扶善,使多年积案沉冤昭雪,深受百姓敬仰。

  李棠馥一生端谨谅笃,慈善好施,淡泊名利,他忠君爱国、清正廉明的优良品德,与其长期受优良家风家训的熏染密切相关。李氏家训具体内容已不可考,经后人总结大致为:“孝敬父母、赈济乡邻、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惩恶扶善、刚直不阿、亲民如子、精忠报国”。凤和村至今还遗存李府二十四院,原来还有两棵千年古槐,和古朴的院落相映成趣。总角之年的李棠馥就是在这两株古槐下吟诗诵读,将李氏家风家训铭记于心。

  李棠馥的祖父李向春,万历十一年(1583)任陕西西乡县令,立誓注重民情,体贴民意,慈和廉介,视民如子,决心为百姓治理好西乡。在任期间,他破陈规,选人才,严治理,革除里甲私贴,节约开支,兴修水利,治理泽河,开渠灌田,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诸如表彰孝子,奖励行善之人,惩治恶党,提倡乡规民约,清理多年积案,为民伸冤,平反冤狱,深受西乡百姓拥戴。

  李棠馥为官二十余载,始终以祖父德行为准绳,勤政廉明,爱民如子。

  顺治五年(1648)任顺天乡试考官,他主张严格考试纪律,考生不分贫富,平等公正,忌送礼说情,所举顺民意得民心,受到百姓赞誉。

  顺治六年(1649)调任湖南督学少参,继任四川员外郎、刑部郎中和湖广督学。在任督学时,地方大员对这位名震京城的年轻才俊刮目相看,常常有人来巴结他。李棠馥心如明镜,两袖清风,站得直,行得正,力主杜请托,抑奔竟,奖拔寒士,倡兴古学等,尽力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赢得了三楚官员和百姓的敬仰。

  李棠馥是一个孝子。当他闻知母亲病故,急忙从四川赶回。途中乘船过江,突然遇到大风,翻船落水,漂流数里,后才被人救起,速赶回家里奔丧。守孝期满补任湖广荆西道参议,目睹连年遭水旱之情景,民不聊生之惨状,想尽办法救灾于民,防治疫病蔓延。

  李棠馥任兵部右侍郎期间,亲自带兵平息吴三桂叛乱。他带兵军纪森严,秋毫无犯。行军时,教育部队宁可绕道多走数十里,也不能践踏农田庄稼。军中给养需要补充时,所征粮秣草料他都如数付给银两,决不欺压百姓。为不扰民,保一方安宁,力拒地方官吏入城扎营的请求,与大军同扎郊外,深得百姓赞许。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李棠馥都将百姓利益摆在首位,时时刻刻忧国忧民。

  康熙元年(1662),在家养病的李棠馥目睹高平水患之惨状,忧心忡忡,急在心里,他常想怎么才能治理丹河,根治水患,确保一方父老平安?康熙五年(1666)夏,靖江侯来莅,李棠馥重提治河之策,并捐俸首倡,与伯方村毕振姬慷慨解囊,创修丹河石堤,次年初夏修建工程告竣,“永固河防,福及城社”。康熙十三年(1674),李棠馥捐粮千石上佐军饷,并手书嘱子“犹以未报国恩为恨”。

  李氏家族历来以扶贫济困,赈济乡邻为己任,将家风家训融于每一代子孙的血液之中。

  李棠馥始祖李桂和二始祖李密,以身垂范。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境内遭遇灾荒,民无食,父子舍米舍饭以饥民,帮助乡民度过灾荒。

  弘治十二年(1499),李棠馥四始祖李鹗捐献小米赈济灾民,受到了官府的表彰,并授义官。

  正德年间(1506—1521),李棠馥五始祖李芝,勤俭持家,凡灾荒来临,总是一马当先扶贫济困,凡无业者或无力完成婚丧大事者,芝必接济不图回报。故有人称“文化(李芝字也)居乡,其人品可比五汉五烈”。

  万历十一年(1583),李棠馥之祖李向春,在任西乡县令时,视民如子,常解奉银救济穷人,百姓称之“大清官”。万历三十七年(1609)李向春年过七旬,率子孙三代赈饥,以保一方平安。

  崇祯元年(1628),李棠馥父辈李濬德、李濬功、李濬庆等,以资助人解困为荣,同心协力赈灾,使乡亲、同族平安度过灾荒。此后,子、侄、孙遵循祖辈教训,凡遇灾年设粥棚煮粥赈灾,凡得知有困难者主动伸出援手,凡有上门求助者多少必帮,不求回报。

  李棠馥告老返乡后,仍然遵循家训,行善积德,造福乡亲。出资为村上修建关帝庙、昭烈帝庙、文庙和土地庙,县里的七佛山月云寺、韩王山的法云寺也曾是他主持重修,并亲自撰写碑文。当他听说邻村冯庄要重修成汤庙,以祭祀为民赐雨的汤武尊神,便慷慨捐银。受他影响,弟弟李棠馞也出资捐银,侄儿李耀周也捐谷五石。当庙修好后,李棠馥应冯庄村民之邀挥毫撰文写就《重修成汤庙记》。他还在家乡开设了药铺,为百姓治病舍药,分文不取。对于村上的孤寡老人,他也是主动拿出银两资助。有病故者,还施舍棺木一口。

  李棠馥知识渊博,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归乡后,以展阅经史,著书立说为乐。并开办药局,拯救民疾,为贫者治疾疗伤不收分文;捐金修堤筑坝,根治丹河水患;捐金修庙、整修街道以及赈灾等,深受同族和村人爱戴。他著有《息园诗集》《古字汇编》(一卷)《韵略易通》(二卷)以及诸多撰文,尚存世的有《重修高平县儒学记》《条陈驿站疏》《高平县志·序》(顺治)《创修丹河石堤记》《重修云月寺记》《一掬冰序》《重修成汤庙记》《重修昭烈帝庙记》《增修瞿昙阁记》等。

  李棠馥为官为吏,研史著书,居庙堂刚正清廉,归乡里爱民忧国,无论何境,都能泰然处之,给后世留下了修身自重的道德典范,像一盏明灯,激励后人前行。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