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历史人文

《上党古村探佚》出版发行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1-06 【字体:

  近日,本土学者、高平退休教师赵有盾先生编撰的考古论文《上党古村探佚》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全书共六个章节,约30万字,使用图片313幅,翻译古文、古诗十余篇,绘制古代军事作战地图4幅,参考经典史籍200多篇,参考当代学者精彩著作8篇。全书深入发掘了发生于山西上党地区的五个历史事件和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探究了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及部分历史人物(炎帝之孙伯陵、尧子丹朱、周西伯侯姬昌、周相姜尚、唐帝李隆基、清吏毕振姬)在上党泫水流域、漳水流域的活动轨迹和故事,挖掘了上党部分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对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提升广大干部群众道德情操,建设清廉山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六个章节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

  全书内容量大、面广、信息繁多,时间穿越上下7000余年。空间纵横五省(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山东)40多个历史文化名村。重点以高平市寺庄镇的伯方村、长平村、王报村、寺庄村、冯家庄村,市望村、釜山村、高良村、贾村村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山西美丽宜居示范村为原型,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厌其烦地探佚寻幽,手不释卷地翻查历史资料,详尽地考证了全文六个章节立论的真实性、可靠性,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

  论证了伯方村因炎帝之孙伯陵在此建立方国而名

  本章以探索伯方村名的来历为主线,论证了上古炎帝部落在上党的活动轨迹,确定了炎帝部落的世系族谱,阐明了十个新亮点。

  高平市羊头山是第三世炎帝柱教民稼穑的圣地,炎帝陵为帝柱之陵墓;高平西羊头山(神头岭)是四世炎帝魁的活动之地,山顶的炎帝老庙遗址是帝魁在此活动的历史遗存,高良村的“启厝昌”小庙是先民祭祀帝魁的神庙;高平市伯方村是炎帝柱之孙伯陵所建的方国,伯方村“隗氏圪垴”是第四世炎帝魁隗氏部落首领居住的最祖之地;伯方村青竜山、黄脑山的山丘洞穴,是南方黄帝与北方第八世炎帝榆罔第一次会晤的地点。炎黄在此制定了合符釜山、征讨蚩尤的战略大计;高平市釜山村一带是炎黄第二次会晤的地点,炎黄在此举兵会师,统一符契,吹响了“共击蚩尤”的战斗号角,史称“合符釜山”;确定了晋城学者李俊杰收藏的“录龟神符”是炎黄会师、讨伐蚩尤的调兵神符;确定了伯方村的“轩辕圣祖庙”、“嫘祖庙”是由黄脑山的“山丘洞穴”迁徙而来;确定了高平市贾村村、市望村为三世炎帝(帝柱、帝魁、炎帝之孙伯陵)的行商作贾之地;确定了市望村炎帝岭、寺庄村清凉山(疙瘩坡)、釜山村神头岭为三世炎帝行医採药、疗伤救苦之地;确定了伯方村青竜山是黄帝正妃嫘祖曾经的採桑之地。

  论证了伯方村曾是尧子丹朱的“汤沐之邑”

  文中列举大量历史遗存,证明伯方村是丹朱部落的宜居之地,并通过丹朱率黎民建城立国的事实,证明丹朱是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彻底颠覆了史料上所记丹朱“凶顽不用”的历史认知。

  文章根据《竹书纪年》《路史》的记载证明了八世炎帝在上党建立的伊耆国,就是高平市北部以丹朱岭为中心的上党区域。其国都就是长治县与高平市交界处的古黎都(今黎城)。尧帝祖孙三代(尧母庆都、尧、尧子丹朱),均出生于长治市与晋城市的界山——丹朱岭的荒山大石之中。

  论证了“西伯戡黎”“戡”的是上党黎城

  “西伯戡黎”给上党黎民带来深重灾难。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此战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为后来的武王(姬昌仲子)革命铺平了道路,将中国历史的进程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西伯戡黎”给山西上党地区留下丰厚的西周文化、《周易》文化、凤凰文化、姜太公文化及西伯之大伯父仲雍在晋城吴王山三让社稷的“至德”文化。

  论证了伯方车亡谷(省冤谷)发生的粮草争夺战是秦赵长平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长平之战影响了战国历史的走向,那么车亡谷之战则对长平之战有着重大影响。但此役却被历史久久遗忘。长平之战版本多如牛毛,却无一例记载此役的前因后果。作者通过探佚拾阙,详细地记载了此役发生发展的过程,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证实史料上所记“长平之战,血流漂杵”的地点不是丹河,而是流经伯方村南的“伯河”。作者用实物证据证明此河在长平之战时称“血河”,其注入丹河的入口处称“血河口”。

  公元723年,唐开元十一年正月,唐玄宗驾幸潞州途经长平伯方,“见头颅似山,骸骨成丘,触目伤心,敕有司掩埋之,易其谷曰‘省冤谷’”。并于伯方“省方馆”(今伯方村文庙),以太牢之礼祭祀了车亡谷三万赵军牺牲将士的英灵。

  论证了伯方总圣仙翁庙是大唐皇帝李隆基精心打造的道观行宫

  庙内所体现的文化是皇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完美融合,是民间八仙文化和唐玄宗封禅文化的精心绾合。它的建筑特色主要是运用双层用柱模式为唐玄宗拜谒张果老撑起一面巨大的黄罗伞盖(石木组合的拜亭)为“八仙们”打造了一座精致的道观行宫,这在我国道教庙宇中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对仙翁庙唐玄宗封禅图中三个墙面的125个人物,依据《新唐书》《旧唐书》《全唐文》《开元传信记》等经典史料将主要人物按封禅团队出场顺序分别考证,发现唐玄宗封禅团队的主要人物大都从上党脱颖而出,壁画所折射的内容也是上党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唐玄宗任潞州别驾时的十九祥瑞(自然景观)及上党羊头山的炎帝文化。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为上党涌现出来的历史英雄人物点赞,为唐玄宗“开元之治”的功绩点赞,认为李隆基在封祀泰山时提出的“子孙百禄,苍生受福”的观点,是封建帝王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次突破与飞跃,应给予肯定和点赞。

  论证了毕振姬是与清代廉吏于成龙并驾齐驱的“廉吏能臣”

  作者根据历史史料和毕振姬的历史遗存及有关佐证,重新对清代廉吏毕振姬的廉能事迹和生平年谱进行了一次核实考证,发现毕振姬确为三晋大地上的一位优秀历史文化名人。毕振姬一生为人刚直,为学勤奋,为官清廉。其廉能重民的事迹,不光令故里伯方村蓬荜生辉,而且在山西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也淙淙有声。

  纵观毕振姬的一生,虽经历了两朝中举、一朝为官、十次迁官、两次诰封的好运,但也经历了三次遭人暗算、一次被人诬告、六次家庭横祸、多次遭人报复的险情。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既有驰骋纵横、叱咤风云的人生巅峰,又有“日与农夫竖牧为伍”“跛驴襥被”、家庭破碎、盗贼威胁的人生低谷。生命的晚年,天妒英才,积劳成疾,终于在贫病交加中黯然谢幕。

  《上党古村探佚》对毕振姬的大无畏精神深表钦佩,称毕振姬是与清代廉吏于成龙并驾齐驱的“廉吏能臣”。

  毕振姬的重民情结表现在他向皇帝进献的奏折中和晚年作品中。作者从他的作品《西北文集》和读书笔记《病香居烬余》雕版中精心筛选出《毕振姬廉能重民警句三十六则》。透过这些警句,我们可以看到毕振姬深沉的忧国情怀和爱民情结,还可以听到他为社会最底层的穷苦百姓声嘶力竭的呐喊声。

  全书除探古寻幽之篇章外,作者还于其中穿插了上党地区高平市的红色文化和当代英雄故事。作者以泣血的笔调,赞颂抗美援朝一级英雄崔建国是时代的骄子,是高平人民的骄傲;赞颂冯家庄的抗日热血青年冯生才是“牺牲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人民功臣;赞颂伯方村的毕腊英是“把自己窝在大山里默默奉献,却让无数个农民的子女在她的资助下走出大山”的助学女杰;赞颂晋城考古学者、青年作家李俊杰是焊接缝补历史的奇人、晋城市研究长平之战第一人。

  辛苦八年终于付梓

  《上党古村探佚》作者赵有盾先生,经历了八个年头的钩沉稽古、发微抉隐,促成了文稿的杀青,又历二年的修改润色,终于2022年9月付梓。虽然修成了一个“十年磨一剑”的正果,但其中的艰辛,却是常人不能经受的。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八年考古,攻苦茹酸,十载写作,呕心沥血,虽达不到‘韦编三绝’的艰辛,却也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慨,从而对唐诗人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言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为了弄清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在上党地区的活动踪迹,作者不惜以年近古稀之躯,二进洛阳城,三返黎潞城,五访羊头山,六上丹朱岭,在衰风枯草中细扬历史的沙漏,在断壁残垣、颓寺古庙中寻找祖先的活动遗存,在太行山的裂缝中焊接历史的本真。

  为了弄清伯方总圣仙翁庙的大殿壁画——唐玄宗封禅图的来龙去脉,作者曾两次登山东泰山,亲自感受泰山岱庙的雄浑气势,实际考察了唐玄宗曾经涉足的各个社坛,并攀上大观峰,将唐玄宗的《纪泰山铭》碑文一字不漏地抄回。

  为了论证上党古村各种古文化的真实性,作者曾多次赴省城“四馆”殷勤阅览,阅读古籍不下百本,参观古文化展览不下十次,其中战国初的志怪古籍《山海经》,春秋时的《竹书纪年》,《尚书》,秦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汉刘向的《战国策》,汉司马迁的《史记》。反映唐代史实的《旧唐书》《新唐书》《全唐文》《开元传信记》,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罗泌的《路史》,清毕振姬的《西北文集》等成了常规读物,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写了满满两纸箱。

  2021年底,已经年逾古稀的作者经过炼狱般的煎熬,终将《上党古村探佚》的小样寄给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经过专家学者三编三审,一柄磨砺了十年的古剑方才闪亮出鞘。作者坦言,《上党古村探佚》非功利之作,这是对家乡人民和上党父老的一份微薄的回报,对孕育无数英雄儿女的上党大地的一个崇高敬礼,对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及其英雄子孙的一次虔诚祭奠。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