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历史人文

朱德留给北庄的精神财富

来源:太行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4 【字体:

  7月28日上午,在高平市三甲镇北庄村朱德路居纪念馆,参观人员看着一件件带着战争痕迹的兵器及仿实景观、雕塑,在声、光、影现代技术的配合下,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1939年7月,为粉碎日军第二次九路围攻晋东南,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115师344旅旅部进驻三甲镇北庄村郭氏南院。进驻不久,344旅部召开党委会,朱德总司令莅会讲话并慰问了344旅全体官兵,鼓励全旅将士英勇杀敌。

  此后,朱德与左权、徐海东、黄克诚等抗日将领在北庄村一起研究战争形势、收集与分析敌情、制定作战计划,积极率领八路军和当地群众英勇抗日、保家卫国。同时,与陪同人员在郭氏南院堂屋下榻约一周后离开。

  “虽然朱德在北庄村仅仅停留了一周,但他在此展现的精神风貌深深影响着北庄村。” 北庄村党支部指导员郭晋中深有感触地说。

  在北庄村驻防期间,朱德至今还流传有两段故事。一是他曾在村西街的打麦场上与战士们一块儿打篮球,一块儿进行体育锻炼,老百姓劳作完成后近距离观看鼓掌。还有一次日寇飞机突然轰炸,时任副村长的郭继祥第一时间把朱德安排到玄帝庙后院最安全的地方。这充分说明了八路军与老百姓亲如一家,情同鱼水,构筑了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战士们一有空闲就给老百姓挑水、担土、扫院、扫街、推碾磨等,老百姓也都把战士当作亲人对待,但战士们从不喝老百姓家一口水、不吃一碗饭。

  朱德灵活机动的军事指挥在他离开北庄的一个月后就有了生动体现。1939年8月15日、16日,日军109师团由晋城出发进犯高平。八路军 344旅 687团壁垒森严,严阵以待,打了两场漂亮的伏击战,即上下玉井伏击战、南北李村伏击战,把日军打得人嘶马叫、四处逃窜、溃不成军。21日,日军在向长治撤退时又遭到344旅某部的打击,最后弃高平向长治逃窜。是日,《新华日报》对此次战斗作了报道,称此次战斗是“巩固太南抗日根据地的模范战斗”。

  在北庄村,朱德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乐观坚韧的英雄气概,与日寇侵占高平期间多次扫荡,为非作歹,横行霸道,烧杀掳掠等恶行形成鲜明对比。饱受苦难的百姓当时认清了一条真理:“只有八路军才是自己的队伍,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自此,老百姓心中喷薄欲出的革命火种在朱德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感召下形成燎原之势。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北庄人民紧跟共产党,积极参军参战,涌现出许多妻送郎、母送儿、兄弟双双上战场的动人场面。郭会海、贾尚文、郭启生、徐振孩、魏土锁、郭石孩等英勇杀敌为国捐躯成为烈士;郭永生、黄运法、郭洛同、魏光魁等因战致残;郭元顺、张茂法、郭松龄、王和尚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据统计,从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庄村有18人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后,又先后有131名有志青年当兵参军。

  1945年9月,上党战役开始后,北庄村老百姓在抗日政府带领下,团结一致,全力支援前线,为部队做军鞋,送军粮。为了让战士们尽快吃饱穿暖,村里有妇女的家庭每户一双三次连夜赶做军鞋,其他男劳力则分工合作碾军粮。粮食碾成后,三五户组织起来,肩挑或小车推,送往米山、陈区等部队驻地。1947年5月,运城战役打响后,在郭来枝、李书元、李会元等的号召带动下,老百姓积极报名参加支前民工队,前赴后继奔赴前线抬担架、护送伤病员,力所能及地为战士服务。据统计,三年解放战争北庄村累计做军鞋500余双,送军粮 7000公斤,民工队支前达300余人次。

  为缅怀朱德及老一辈革命家在北庄村留下的足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019年北庄村着手修缮郭氏南院,经多方走访、收集当年实物,最大限度还原了朱德办公室、起居室、警卫室、作战指挥室以及会议室等场景。随后,陆续修缮了黄克诚、左权、徐海东、崔田民、杨得志、郭士基等住地。目前正在进行344旅旅部复原工程。

  “我们遵循边建设边开放的策略,对已经建设完工的朱德路居纪念馆今年五一、七一、八一等特定节假日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了。开放日每天大约接待团体活动和社会闲散游客几十人,累计16次2000余人在此接受红色教育。”郭晋中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在此接受红色教育的高平公路管理段的党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成长于和平年代的这一代人,享受着前人用鲜血换来的安定与繁荣,将怀着敬畏之心学习朱德“脚沾泥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作风,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投身乡村振兴的洪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栗晋波)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