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釜山行

来源: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04 【字体:

  说起釜山,人们都会认为是指韩国第一大港口、第二大城市的釜山,其实我所说的釜山,是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的一个村子。釜山,因山而名。大清《泽州府志》记载:“釜山,(高平)县北三十里,形如覆釜而名。”釜山也是炎黄二帝合符、联合打败蚩尤、一统华夏的地方。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逐鹿之阿。”“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釜山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政府通过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建设重点工程,围绕农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生活,打造集高端康养、休闲文旅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乡村。高平市的母亲河丹河,就发源于距釜山村不远的发鸠山。走过釜山村的明清古建一条街,南眺一望无垠的麦田,黛青色的山峦云缠雾绕。釜山驿站、百年老梨树展览馆、钱币博物馆点缀其中。釜山水库波光粼粼、绿树倒映,沙鸥飞翔、渔歌唱晚。原145国家造币厂旧址和丹朱岭风景旅游区就在釜山境内。村内有众多的明清民居、寺庙、古井坊、书院、王家棋盘大院。

  釜山的厚重,不只是田园风光,还有中华五千年灿烂的人文历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古往今来,仁人义士为国捐躯,一生以“义”当头。神农炎帝在高平市的羊头山寻五谷,始稼穑,开创农耕文明。羊头山上现存“五谷畦”、神农黑白二泉。山下有炎帝高庙、炎帝中庙、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等。与釜山村毗邻的西羊头山,也是神农炎帝活动的重要场所。神头岭上建有“启厝昌”庙,当地老百姓俗称炎帝老庙,“启”记载炎帝发现五谷,开创农耕;“厝”是停放灵柩的地方;“昌”代表由农耕走向昌盛。神头岭下的贾村、高良、釜山都建有炎帝庙,当地群众要把炎帝老庙的炎帝塑像请到本村炎帝庙祭祀。庙会的日期有“釜山不出正月,高良不出二月,贾村不出三月”的说法。高良的村名原为高粱,是炎帝发现五谷中的一种植物。贾村的贾字,原本是商贾的意思,这里是炎帝开创“日中为市”的地方。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王彦,出生在高平市釜山村。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写下:彦,河内人,世为高平大姓,后徙覃、怀。这比元代史记中记载的王彦是河东上党人更为具体。1992年版的《高平县志》记载:王彦,字子才,高平人,宋代名将。建炎三年,王彦率岳飞等将7000人渡过黄河,打败金兵,收复新乡县。金人出动数万精兵将王彦团团围住,王彦率部突围,转战太行山,并联络西河豪杰共同抗金,将士为王彦抗金的决心所感动,在面部刺字:赤心报国,誓杀金兵,号称“八字军”。

  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南行,由釜山村到达寺庄镇。高平市在春秋战国时期属赵国,邑人冯亭任上党郡守。长平之战是秦一统天下的决定性战役,赵国被秦国打败,冯亭义不降秦,投井而亡。后人感念其义气,将其投井的地方叫作义庄,也就是现在的寺庄镇。小时候我常听老辈人说村东有疙瘩坡,坡上的庙里供奉着疙瘩老爷。传说疙瘩老爷就是神农三太子,因擅长为族人治身上长疙瘩而名。农历三月十八举办疙瘩老爷庙会,南至汉口、扬州,北到山海关的客商云集于此。他们赶着骆驼,驮着皮毛、药材、丝绸前来,交易商品。寺庄的明代商会会馆就是管理疙瘩老爷庙会的机构。至今村上还遗留着疙瘩老爷看病的偏方,谁的手指划破了,拿棉花烧成灰敷在创口上,再用布条捆扎,很快就会结痂痊愈。谁家有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取火中烧红的炉渣放在白水中烫,水冷却后去渣取汤服下,捂被子睡一觉就好。我祖爷爷开设的“双艺楼”就在寺庄老街上,临街是银楼,楼上是织布坊。我爷爷在抗战时期担任武委会主任,武艺高强,为抗日工作作出贡献。出寺庄镇,就是高平的前身古泫氏县的驻地王报村,遗留历史痕迹的“古泫氏”“旧长平”的牌匾和阁楼仍在。王报村往南三里是德义村,是清代廉吏、官至湖广布政使的毕振姬故里。毕振姬爱护百姓,多次取消地方的繁重赋税,与腐朽的清廷格格不入。他50岁上告病还乡,兴办义学,著书立说。其去世后,士大夫皆泣,私谥其曰“坚毅”。

  寺庄镇北的发鸠山古树参天,是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发生地。山底村是一级战斗英雄崔建国的故里。崔建国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志愿军44师130团排长、连长等职,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立功受奖20余次,获得“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回国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接见。他坐在前排毛主席身边的照片,就挂在其故居的老屋。家乡人民在他家大门上挂了“人民功臣”的牌匾,院中有崔建国的半身铜塑像。现在崔建国故居整修一新,成为晋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出生在寺庄镇,在寺庄村长大。以前对于故乡的认知,只是浮于事物表面。但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长留记忆中,从不曾忘却。近些年随作家协会采风,游览丹河源头、釜山、高良、山底等村落,翻阅史志、镇志,走访老辈人,从深处挖掘家乡的传统文化内涵。历史也是一面明镜,照亮前行的路。我从寺庄镇的一角,窥视高平历史的长河。汉代度辽将军陈龟、晋代名医王叔和、唐代上柱国李修、元代治水能臣工部尚书贾鲁,在抗战中与敌寇血战到底的县长郭同仁,以及在县志中有记载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2600余名革命烈士,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都是英雄豪杰,永载历史,他们的精神历久弥新。如今高平市高铁贯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小康生活,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我从故乡出发,辗转五十载重回故里,寻找的不只是故乡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奋斗史。(郭永东)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