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古建高平】嘉祥寺经幢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5-16 【字体:

  嘉祥寺位于市区北10公里的赤祥村,始建于五代后周年间(951—953年),宋元明清各代屡有增修,因其前殿宋代遗构的珍贵,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寺为降祥之区,这是村民对诸佛的期望;村为受祥之地,这是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到底是先有村后有庙,还是先有庙后有村?不得而知,反正村与庙的历史都够悠久了。

  嘉祥寺建于村西的石砌高台之上,坐北朝南,三进院落,环境幽雅。现存建筑有观音殿、前殿、三佛殿、东西配殿、厢房等,前殿为宋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前殿又名转佛殿,台基80公分许,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四铺作单昂斗栱,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饰。

  引人关注的是殿前的两尊石经幢,镌刻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一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为佛说阿弥陀佛经。经幢如同两名恪尽职守的卫士,从建寺之时起就屹立在这里,而今历经沧桑,已经站了将近1100年。为了保护这对珍贵的文物,当地村民煞费苦心,把经幢关进了“钢筋的笼子”,同时也疏远了它与民众的距离,让人不胜感慨。

  我国石柱雕刻陀罗尼经始于唐代。随着佛教自印度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众信徒认为咒语“陀罗尼”包含深奥的经义,倘若有人书写或反复诵念,即会解脱罪孽往生极乐。佛事活动中,常竖起木质的幢杆,上面悬挂绘有佛像、佛经的丝织幢幡,后为保持经久不毁,改为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

  嘉祥寺的石经幢气质古朴,特别是幢身上部半椭圆的结构形象地展示了丝质幢幡的形态,显示出经幢早期造型的特色。站在殿前,看到大殿与经幢“一佛二菩萨”般肃立,不得不感慨:经幢的设置,不仅宣扬了佛教的思想,营造了壮观气势,丰富了寺院空间层次,同时它还是建筑化的仪仗,彰显着佛教的隆重和威仪,以及佛教徒的虔诚。相比唯物主义哲学,佛教的哲学理论并不高深,然而,从经幢的发明以及佛教的发展来看,佛教传播中的宣传理念还是值得借鉴。

  秦汉之际,中国盛行神仙方术。佛教在汉代初传时也被视为道术的一种,与方术相通。当时来华译经家还自觉不自觉地调整译文,以免与当时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相冲突。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宣扬真空假有的佛学主动与阐发有无关系的玄学相调和。一些佛教学者带有浓厚的清谈色彩,如支道林爱好养马养鹤,赋诗写字,富有名士风趣,深得名士推崇。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则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道理的。晋宋之际著名佛学家竺道生深受儒家“穷理尽性”和“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的启迪,并吸取玄学家“得意忘象”“忘筌取鱼”的思维方法,来宣扬佛教“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和“顿悟成佛”的学说。

  隋唐时期起,佛教进一步调和中国传统思想中国化。如天台宗独造家风,标榜方便法门,借以调和儒、道思想。华严宗学者李通玄青年时钻研“易”理,后潜研《华严经》,在《新华严经论》中用《周易》思想解释《华严》。宋元明清时代,佛教某些哲学思想已被新儒学吸取而黯然失色,一些佛教学者为了佛教的生存,更加注重调和中国传统思想,俯身在强大的儒家思想下抱残守缺。

  如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圆,取义折衷儒释,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明代佛教四大师之一的德清禅师竭力调和儒佛道三教:“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把佛与儒、道在理论、思想、道德等方面完全贯通了。

  在通过理论创新与调适吸引上层社会的同时,佛教传播更加注重对底层民众的争取,毕竟,僧众并不直接从事生产,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靠信众的供养。普通民众的文化程度低,很难接受深奥的教义,那就在简便性上下功夫。大唐高僧玄奘发下宏愿要以佛法度世,取经归来后二十多年翻译佛经不止,还创立了以精妙、深奥、系统著称的唯识宗,然而,短短二三十年就无人问津,不知三藏法师对此作何感想?与之相反,佛教在中国传播延绵不绝的是在印度也没有成宗的禅宗和净土宗,禅宗更是成为唐代以后佛教的主流。根本原因就是它们的教义和修行方法简便易行,迎合了民众的需求。

  禅宗的简易性首先体现在“见性成佛”和“顿悟成佛”上。禅宗认为,人人都具有佛性(本性),都先天地具有成佛智慧(菩提),能够觉悟佛性而成为佛。众生之所以未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只要“拨开云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慧能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禅宗还宣传众生无须长期修习,一旦突然觉悟本性,就可顿然成佛,这就是区别于渐悟的顿悟。完全否定了印度佛教讲求的修行的阶梯层次,否定了旷劫不息的累世修行,是一种快速的成佛法。

  可即便这样,普通劳动人民还要外出谋生,不能闲下来坐禅顿悟怎么办?禅宗也给出了让大家满意的答案: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担水斫柴,无非妙道,只要用心,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领悟成佛的妙道。

  道绰弟子善导则是净土宗的真正创始人。他提倡以念佛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昙鸾倡导的念佛法门有三种:一是称名念佛,即口称佛的名号,如诵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已;二是观想念佛,即专心观佛的美好相貌和所居佛土的庄严景象,如到佛寺中观看佛像壁画;三是实相念佛,即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经过实践检验之后,到善导弘教时,转为侧重称名一门,主张日念佛号七万、十万声。以为反复念诵佛的称号,就可凭借阿弥陀佛本愿的他力往生佛国。

  想要得到解脱,只要念念经就可以,不识字的话称诵佛号也可以,甚至对着经卷焚香礼拜都可以,慢慢地,佛寺也多出了诸如石经幢、转轮藏阁、转经筒这样的道具,信众到庙中绕着经幢、经筒、经阁转圈,就能消灾弭祸,健康长寿甚至往生极乐。这种净土法门以其简易方便而流行于城镇乡村,为缺乏文化而需要信仰的平民大众所普遍奉行。佛教一千多年来的传播也形象地证实了:只有紧紧依靠群众,才能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壮大。只有认真调研群众的需求,针对性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再带入分析的话,党员干部要研究理论,做到融会贯通,既要做“知信行合一”的践行者,还要善于为群众提供理论成果,通过目标吸引和精神满足,带着群众一起往前走。前者是理论武装,后者是思想宣传,两项工作缺一不可。

  如果下次再去,我想透过钢筋的笼子,仔细触摸一下这对石经幢,体会它跨越千年的沧桑。我还想听听它们内心的独白,以及那些酝酿了千年、越来越幸福的故事,当然,还有它们对未来的展望。(申小锋)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