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庄的黄梨树
千年古镇——寺庄,又称黄梨之乡、黄梨小镇。之所以称其为千年古镇,是因为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上党地区一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更因为决定秦能否统一六国的秦赵长平之战而使世人都知长平(寺庄镇辖长平村)。称其为黄梨小镇,是因为从古至今,这里盛产黄梨,长平也一直是高平的代名词,即大长平小寺庄,故称小镇。今人不知道寺庄镇域何时有了黄梨树,古人也未留下任何有关黄梨树的文字记载,但留下了世世代代栽植梨树的传承,留下了祖祖辈辈经营黄梨产业的赓续。
寺庄镇的黄梨树一般不以棵论,而以园计。每个村都有几处梨园,每个园中或数百、数千棵梨树,或数十、数棵梨树。梨园的分布也不统一,随地形见缝栽树,有的在山坡上,有的在河谷中,有的在地头塄边,有的在房前屋后,甚至街道路旁也种有或排或行的梨树。数百年树龄的老梨树老当益壮,数十年树龄的青壮年树力挑重任,只有几年树龄的青皮梨树茁壮成长。此景真不失为一方风情、一地特色!
年年有春天,岁岁树不同。每年惊蛰,万物复苏,梨树也随着第一声春雷的爆响换上了新装,焕发了新生,不同的是老梨树又增加了一道年轮,而小梨树是沐暖风绽新芽,尚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农历三月,最是一年好时节。这时候,百花盛开,梨花与桃花、杏花等同台竞技,争奇斗艳。洁白的梨花一朵朵、一片片随风舞动,似雪花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以各种绚丽的姿态扑向大地的怀抱。梨花的清新淡雅,飘忽着游离的暗香,人吸一口,醉在心头。每年的寺庄梨花节期间,游人如织,人们不仅仅是为了踏青赏景,更是为了一睹梨花的娇容,闻一闻寺庄上空浓浓的花香。此时,刚抽条的嫩枝被大朵的花包裹着,静静吸收着母体的乳汁,等待着来年的春天开花绽放,释放天香。
伏暑盛夏,挂果的梨树枝叶繁茂,经过果农疏果,各梨树上生长的梨以肉眼看不见的速度在不知不觉中长大,颗颗黄梨压枝低。为保证梨树和梨的安全,果农们在无力承受果实负荷的树枝下打起顶桩或以拉力形式减轻树枝的负担。每年进入初伏后也是“芽接”的黄金期。果农们把准备好的梨芽植入树枝中,为“吐故纳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黄梨的高产稳产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秋分节过后,进入黄梨收获期。至霜降节,果农们一刻也不敢停歇,每天踩着摘梨的“云梯”,一个一个地从树上摘下,一篮一篮地从高空吊下,又一个一个地装入箱中或篓中。摘梨是个技术活,需要身轻手巧,不断调整身姿,否则损梨毁枝。寺庄的大黄梨个大、味浓、肉多,一般每颗梨有半斤以上,最大的可达二公斤多。寺庄镇每年还要举行一次赛梨大会,届时,果农们会拿出品相最好、个头最大的黄梨参加比赛,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推销。
进入冬季,果农要对老梨树进行刮皮、修剪,还要对梨园进行管护,以利来年黄梨获得继续丰收。
寺庄的黄梨树是寺庄人的摇钱树,黄梨产业也一直是传统的支柱产业。全镇年产黄梨达1000万公斤,收入达3000多万元。黄梨树浑身是宝,梨木密度大、坚实,是做家具和案板的上等料。黄梨可生食,又可熟食,清痰利气,止咳生津,蒸、煮、烧烤皆宜。黄梨还可制作成梨片、梨干、梨脯、梨酒、梨醋、梨汁、梨膏等食用,可作主食,亦可做副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黄梨树的作为将会越来越大,寺庄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将会越来越高。愿寺庄人守护好家园,守护好黄梨树,守护好这一基业,发展好这一特色产业!(文战胜)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