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高平·非遗有看头丨高平面塑:指尖柔情 面里乾坤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14 【字体:

  高平面塑是一门用面粉作墨、以指尖为笔,在时光里勾勒生活百态的非遗技艺。它藏在高平人的节庆里、婚嫁中、祈福时,用柔软的形态,承载着这片土地最绵长的温情与记忆。

  面塑通常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经揉、捏、剪、压等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这一民间艺术是北方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顺应自然环境、契合生产需求、承载民俗信仰逐步形成的文化结晶。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适宜小麦、黍米等谷物生长。长期以面食为主的生活,也使得人们对“面”的特性极为熟悉。北方冬季的低温和干燥环境,能让面塑自然风干,形成质地坚硬、不易腐坏的成品。这种天然保鲜条件,让面塑从“即时食用的面食”逐渐向“可观赏可留存的艺术品”转变。

  面塑的雏形源于北方民众对“面食”的实用改造与审美追求。不知是哪一位心灵手巧的母亲,为了让馒头还能像泥塑一样逗孩子开心,用一块面团捏出一只青蛙、一条小蛇、一只兔子,面塑也由此产生。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在造型上加入更多细节,赋予作品更多文化寓意,鱼形象征“年年有余”,兔形对应“富贵吉祥”,石榴则寓意“多子多福”。农忙结束后,村民有充足的时间钻研手工技艺,面塑技艺不断积累,从简单造型发展出复杂的人物、场景塑造,最终形成成熟的艺术形式。

  北方面塑的定型则离不开民俗活动的推波助澜。从以陶俑代替活人殉葬后,人们就一直在探索使用物美价廉的替代品用于祭祀活动。关于馒头的来历,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就是:诸葛亮不忍用蛮族族人首级祭祀河神,便用面粉塑成人头的形状取而代之,人们把它叫作“蛮头”,后来美化为“馒头”。北方“以面代牲”的习俗也体现了这一做法的流传。古代级别高的祭祀需用牛、羊、猪作为“牺牲”,三牲齐全为“太牢”,是天子级别的祭祀,羊、猪为“少牢”,诸侯或大夫可以使用。相应的还有第三等级为“特豕”,是一头猪。民间讲究排场又不能逾制,于是诞生了羊、鸡、鱼的“小三牲”。即便如此,普通家庭也难以承担祭品的高额成本,于是便以面塑替代,既满足了祭祀的仪式需求,又降低了成本。春节时,北方家家户户会捏“面猪”“面鱼”,祈求来年富足;七月十五的“面羊”虔诚地供给五谷神,表达对丰收的渴望;封仓节的“面灯”(用黍米面团捏成灯盏状,中间插灯芯点燃),感谢风调雨顺换来五谷丰登。随着佛教、道教在北方的传播,出现了“面塑佛像”“面塑神仙”甚至“面塑微缩建筑”等造型,用于寺庙法会或家庭供奉,面塑逐渐成为“信仰的可视化表达”。

  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面塑深深地融入了这片土地的呼吸,融入生老病死、嫁娶祝寿、岁时节庆、祭祀典礼等民间生活。明清时期,高平作为上党商贸重镇,煤铁产品、丝绸制品畅销不衰,物阜民丰、生活富裕,面塑也从最初的祈福祭品,逐渐演变为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民间艺术品。不同的使用场合,形成了不同的面塑风格。高平面塑可分为两个流派:北派分布于丹河、永录河、小东仓河流域,面塑多为家庭使用,主要以面团为基材,采用揉、捏、剪、压等技法,形成了古朴简练、不事雕琢的风格。南派分布于原村河、马村河流域,面塑多为宗教祭祀使用,在以发面团为基材的基础上,综合捏、贴、拼、剪、塑等手法,塑造出瓜果、龙凤、元宝、人物、生肖等造型,使用竹条插在底部的大馒头或泡沫块上,整体呈现出花团锦簇、繁复立体的形象。

  高平面塑的技艺特色,在于“一揉二捏三彩绘”的匠心传承,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艺人的心血与智慧。首先是选材,高平面塑要选用筋性适中、色泽洁白的优质小麦粉,捏出的面塑才不易开裂。和面时,艺人会根据面塑的用途调整水分比例,有时还会在面团中加入少量糯米粉,既能增加面塑的黏性,又能让面塑保存更久。

  捏塑环节是高平面塑的灵魂所在。艺人们无需图纸,全凭心中所想、手中所感,将面团在掌心揉搓、按压、拉扯。以制作最常见的“面羊”为例,艺人会先将面团搓成长条状,盘曲成圆弧形,弯曲的两端剪开,就成了羊的四条腿,羊身剪出一排排尖尖作为羊毛;再取一小块面团捏成椭圆形,用黑豆嵌作眼睛,最后用剪刀剪出嘴,贴在面团中间,就成了羊的头,用面搓成长条,剪成谷穗状,一头粘在羊嘴里,一头粘在羊身上,有时还要捏出一只小鸟,在羊身上啄谷粒,营造出丰收的喜庆。

  彩绘是高平面塑的“点睛之笔”。传统的高平面塑彩绘采用天然颜料,艺人们会先用细毛笔勾勒轮廓,再逐层上色,注重色彩的搭配与过渡。比如“牡丹”面塑,花瓣边缘会涂成淡粉色,中间则用深粉色晕染,花蕊处点上黄色,显得格外娇艳。“武将”面塑则以红色、金色为主,彰显其威武气势。

  如今,高平面塑正以新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面塑的实用化与艺术化开始分道扬镳。有的面塑坚守“好看好吃”的初心,成为孩子们早餐喜欢的“花样馒头”,面塑技艺还被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捏出可爱的小动物、鲜艳的花朵,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这些孩子,或许就是高平面塑未来的传承人,他们手中的面团,正续写着高平面塑的新故事。也有的面塑开始有了“艺术范”,高平新一代的面塑艺人焦世杰则是在传统面塑的基础上,又通过工艺美术专业的科班学习,融合了多地制作特色与现代审美,让传统面塑艺术焕发了新生。新一代的面塑使用了丙烯颜料染色,面塑作品色彩更鲜艳更持久,每一件作品都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成为登堂入室的艺术品。

  高平面塑,这门用指尖揉捏的技艺,是高平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对乡愁的寄托。它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每一个高平人的心灵;又如同春天里的一粒种子,在时光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高平面塑会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中共高平市委党校)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