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高平·非遗有看头|高平九莲灯:灯舞蹁跹 幻影流光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5-11-13 【字体:

  每逢正月十五前后,高平人都要“人约黄昏后”,去看社火耍乐表演。也只有这几天的狂欢里,高平县城街头巷尾会出现一支支跑灯的队伍,他们手持精心制作的花灯,在“八音会”热烈的伴奏下,以变幻莫测的队形和舞步,为冬日的夜晚带来温暖与活力,这一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民间舞蹈就是“九莲灯”。

  社火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风俗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源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神,这两种元素构成了农耕文明的精神支柱。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火则是熟食和取暖之源。早在石器时代,先民们便会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天地的馈赠,祈求福祉。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这种活动在我国各地虽然名称不同,但核心内容相似,北方多称之为“耍乐故事”。

  我国各地闹元宵,耍乐故事都是主角。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一个重要节令。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但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虽然元宵节名称一直在变,但以“灯”为主的节俗活动却贯穿始终。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不少地方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表演。元宵节的灯俗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的灯,比如挂灯、搭灯棚,主要用于观赏,还有一类则是行走的灯,比如游灯、跑灯,正月十五晚上,人们挑着花灯,伴着锣鼓节奏排队走街串巷,非常热闹。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此处的“鱼龙舞”就是跑灯的习俗了。

  道教兴起之后也把元宵节纳入了宗教活动的范畴,正月十五日被称为上元节,相传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九莲灯正是从火把节发展到跑灯之后,又经过了道教祭祀文化的全新提炼,吸收了周边民间社火元素,最迟在顺治、康熙年间成型,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九莲灯的得名就直接来自道教文化,清代朱佐朝在《九莲灯·火判》中写道:“此灯出在莲花山、香菓洞,道德真人驾前有此九盏莲灯。内按九宫八卦、诸天星辰,上能照彻天门,下能照开地狱,中能解难度厄。”民间以莲花灯九盏相连成串,谓之“九莲灯”。为了吸引信众,每逢节庆,道观都会举行各类法事,以祈协正星位、祈福保民、邦国安泰、消灾求福,道士身着道袍,手持法器在坛场里踏罡步斗、翩翩起舞。乡间的道观人少地偏、香火不旺,道士们无力举办大型法事,便简化面向民间举办小型法事,化用“八仙参加蟠桃会为王母拜寿”“孙悟空偷桃献寿”的传说,扮作八仙或孙悟空,为一些大户人家上门祝寿,道教法事活动与民间社火表演融合,法器、灯炉逐渐演变成花灯,跑灯用上了法事的舞步,开始具有较完整的章节。不少民间艺人回忆中早期九莲灯舞者“扮作八仙”的装束,表演后有孙悟空带小猴行猴步、耍猴拳,逗笑取乐的情节,就是这个过程的反映。明末各地藩王败落,王府供养的乐工伶人流落民间收徒传业,九莲灯的伴奏音乐就吸收了当时的宫廷音乐成分,演奏乐器与当地八音会基本相同。宫廷舞蹈也再一次丰富了九莲灯的表演。

  九莲灯的技艺特色主要体现在道具制作、舞步手法和队形变化上。道具制作上,九莲灯主要使用飞灯和花果灯。飞灯是用苇秆或竹篾扎成白鹤、金鱼、蝴蝶或蜜蜂的造型,绑扎在长竹竿上作为队伍的引灯。花果灯则是先用木板或竹篾做灯盆架,除盆沿粘贴彩色纸条外,其他地方均用白色透光纸裱糊,并彩绘各种图案。每盆灯只插一种类型的花或果,花灯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果灯有桃、石榴、梨、香瓜等。舞步手法上,“舞灯”是九莲灯的主要表现手段,包括“溜灯”“甩灯”“对灯”“分灯”“绕灯”“晃灯”“转灯”等,多变的舞步时隐时现、飘飘欲仙,富有诗意。队形变化上,有“溜场”“跑场”“倒搭勾”“小穿花”“双进行”“剪子股”“蛇脱皮”“分场”“一窝蜂”等,队形可任意组合、变化,画面多样,使整个场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表演的最后环节,舞者会利用手中的灯摆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吉祥字样,这是传统字舞的一个表现。字舞始于唐代,“字舞者,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曾亲自排演了“舞之行列必成字”的《圣寿乐》。唐代诗人王建有过形象的描述:“罗衫叶叶绣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遇舞头分两项,‘太平万岁’字当中。”字舞一般在祭祀大典或嘉宾盛宴等比较隆重的集会场合演出,明代后开始传入民间。

  清朝年间,九莲灯成型并不断吸收改进,成为城边凤和、店上等村的保留节目。一组九莲灯需要四五十人,要有近二十名青年跑灯,有完整的乐队,有人会扎灯,这样的阵容只有像店上、凤和这样的大村才能保证。九莲灯不是专业团体而是农闲的临时组合,需要财力支持,临近县城的优势可以近水楼台地到官府、商号表演讨赏,表演得越精彩越能获得花红彩头。早年曾有一句俗语:“城北的花果山(指九莲灯),城东的半头砖”,原因就是城北(今凤和村)的九莲灯进城只在县衙公馆和大商号门前表演,其他地方花钱也请不到。城北的九莲灯队伍走过城东时,居民怨其嫌贫爱富,忍不住抛掷砖头泄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高平人民对九莲灯的喜爱。经过一番番优胜劣汰,凤和、店上九莲灯便越来越优秀,俨然成了高平九莲灯的代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店上村九莲灯改为男女青年共同表演,而凤和村则全是女青年表演。而今随着时代发展,店上村的九莲灯不断提升改进,造型欢快优美、步法变化万千,男青年刚健舒展、身形矫健,女青年灵活俏美、翩然若飞,时而对灯、时而分灯、时而晃灯,让人看得酣畅淋漓、如痴如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减弱,九莲灯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幸运的是,九莲灯迎来了官方的认可与保护。一些中小学正在把九莲灯等社火耍乐当作校园特色体育文化活动,组织学生演练,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九莲灯的希望。

  正如民谣唱道:“往前走,快快行,前面耍的是好花灯。”简单的民谣承载的是数百年来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九莲灯已不再是单纯的社火故事,更是城乡居民情感的真挚表达,那些“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样,不再是对神明的祈求,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中共高平市委党校)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