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非遗有看头|高平里圪抓:薄皮厚道 面里真情
在高平,一种名为“里圪抓”的传统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晋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位成员。“里圪抓”形象地描述了制作过程中将馅料抓入面皮的动作。这道美食外表金黄酥脆,内里馅料丰富,是高平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面食。看似简单的技艺背后,蕴藏着中华面食发展的悠久历史与饮食文化的结晶。


中国面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关于饼食的记载。古代的“饼”是一个广义概念,涵盖了各种面食制品。根据古籍记载,“凡以面调水拌合而制成的面食,如点、糕、饼都通称为饼”。用水煮熟的叫“煮饼”,上笼蒸熟的叫“蒸饼”,烤熟的叫“烧饼”。馒头和馅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相传诸葛亮南征时,为替代当时以蛮人首级祭河神的习俗,以面裹肉,捏塑成类似人头的面食,称之为“蛮头”,后来演变为“馒头”。当时的馒头是有馅的,类似于今天的包子,后来才逐渐演变成无馅的形态。魏晋时期,饼类食品的烹饪水平已经非常高,从制饼的面粉到揉和成面团,用的馅料,所施调料,蒸时掌握的火候等细节都有严格讲究。唐代以后,随着烹饪技术的进步和食材的丰富,带馅面食的种类和做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宋代文献中记载了各式各样的馒头,有“糖肉羊肉笋肉鱼肉蟹肉笋丝菠菜果子馅的,有七宝酸馅、姜糖、辣馅、糖馅的”,可谓五花八门,千滋百味。南宋时期的太学馒头更是用猪肉和花椒末做馅,包上面皮,捏成葫芦形蒸熟,馅肉红嫩,椒香浓郁。元代《饮膳正要》中记载了更加精致的“剪花馒头”:用羊肉、羊脂、羊尾子、葱花、陈皮等调料拌馅,包成馒头后,再用剪刀剪出花样蒸制,最后用胭脂染花。如此繁杂的工序,展现出当时带馅面食制作的高超技艺。明清时期,随着烹饪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食材的丰富,带馅面食在民间更加普及,并且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北方地区多以肉类为馅料,而南方则发展了更多蔬菜和甜味馅料的面食。

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带馅面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各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各具特色的带馅面食虽然做法和风味各异,但都体现了中国各地人民的饮食智慧和对美食的追求。高平里圪抓的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堪称烙制类带馅面食制作的杰出代表。与普通馅饼不同,里圪抓的饼皮极其薄,口感焦脆,透过饼皮几乎可见内里满满的馅料。薄皮好像高平人的质朴与单纯,毫无城府、坦坦荡荡;饱满的馅料又像高平人的厚道,恨不得把最好的、最多的热情都送给客人。

关于里圪抓的起源,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一名财主喜欢吃羊肉包子,给他放羊的李姓长工艳羡不已,便讨好厨师,偷偷讨要几个带出去吃。财主发现后,给厨师规定了每日的羊肉分量和包子的数量。厨师和牧羊人想了个办法,把做包子剩下的羊肉拌上粉条、茴子白做馅,把剩下的面团加水和软、扯薄,包上馅后在平底锅里煎熟。财主闻到香味到厨房查看,问厨师馅饼哪来的?厨师一着急回答:“是姓李的圪抓的。”财主拿起来一尝,忍不住连声叫道:“这个李圪抓比包子好,以后就照这个做!”时间一长,人们将李圪抓叫成了里圪抓。这个传说解释了里圪抓名称的由来,也反映了民间饮食创造中的智慧与幽默。另一种说法是,以前农家物资匮乏,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一顿饺子,农村主妇就利用剩下的饺子馅,掺入粉条、白菜,做成里圪抓。这种物尽其用的做法,也体现出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的美德和对食物的尊重。
制作里圪抓的第一步是和面。面团需要和得柔软,面与水的比例约为1:0.6,使用温水,缓慢加水,不断搅拌,直到面与水充分混合,再反复揉搓,确保水与面完全融为一体,淀粉链与水分子形成网状的结构,面才有足够的弹性,才能扯出薄如蝉翼的面皮。和好的面抹上一层油,放在盆里密封饧发,消除面团揉搓中产生的内应力,使其更加柔软有弹性。高平里圪抓的馅料多样,既有猪肉、羊肉等荤馅,也有以蔬菜为主的素馅。常见的馅料搭配包括猪肉、粉条和卷心菜,羊肉配韭菜等。卷心菜切成丝,拦腰斩上几刀,粉条泡软,切成两寸许的段,五花肉切成拇指肚大小的片即可。把肉片与蔬菜、粉条搅在一起,加入葱姜蒜末、十三香、盐、生抽、鸡精等调料,搅匀即可。太细碎的馅料烙制时出水,不仅影响饼的形状,还可能使饼皮破损。条块的馅料不仅支撑效果好,馅饼形状饱满,口感也会更加丰富。包里圪抓是一门绝技。双手抹油,取一小块饧好的面团,放在左手掌心,右手手指用力将松软的面团按压,摊到薄如蝉翼时,再抓馅填入面中。手法要求熟练而迅速,一抓一捏间,馅料被完美地包裹在薄薄的面皮中。

最后是烙制过程。高平是“煤铁之乡”,坩埚冶铁、翻砂铸造技艺传承数百年,铁制炊具比比皆是,摊煎饼、烙油饼、烙馅饼,各有各的器具。做里圪抓的小铁鏊用生铁翻砂铸造,直径半尺许,底部周围略凹,中心凸起,下有三条腿支撑,鏊盖像一顶高筒毡帽,与鏊盘匹配成套,一旦盖上了就严丝合缝,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铁鏊放在火上,鏊内刷油,把捏好的饼坯放入,再按压几下,使其与铁鏊贴合紧密,盖上鏊盖。烙制时需要掌握好火候,开始时用中火,接近熟时改用小火。期间要抹油翻面一次,直到里圪抓呈现出“透皮可见馅,表面油黄亮”的完美状态。

烙熟的里格抓端上桌,人们便忍不住大快朵颐,在焦脆与柔韧的口感中享受馅料的香气扑鼻。然而,里圪抓的滋味终究不止于唇齿之间。对散落在天南海北的高平游子而言,它早已超脱了食物的范畴,化身为一座无形的乡愁坐标。异乡的夜晚,味觉记忆的深处总有一盘小小的铁鏊在滋滋作响,那声音是故乡的呼唤,是童年灶台边母亲手腕翻转间流淌出的温暖韵律。这恰似游子心中珍藏的故乡:时光流转,山海相隔,却将那些关于街巷、风物与亲情的记忆,完美地封存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不曾随岁月流散。

于是,里圪抓便成了游子与高平之间一份心照不宣的契约,一种无需言说的暗号。它不仅是非遗名录上一个冰冷的名词,更是有温度、有气息的血脉牵连。每一次制作,每一次品尝,都是一场短暂却深刻的精神还乡。它让我们懂得,最深厚的文化,并非记载于尘封的典籍,而是烙印在味蕾上,随着一代代人的迁徙,生生不息。(中共高平市委党校)
本页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