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栏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 道德建设

共产党员的样子丨吴富生:青丝白发 初心不改

来源:长平红叶 发布时间:2025-07-30 【字体:

  “横平竖直,实际有些不能写平了,写平了反而不好看了。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看……”今年是吴富生老人开办公益辅导班的第14个年头。每年寒暑假,孩子们都喜欢来这里。

  太行山南麓,龙顶山脚下,北诗镇东吴庄村的晨曦里,年过八旬的吴富生满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步履间透着一股不服老的硬朗。

  吴富生:男,生于1943年3月,中共党员,1960年10月参加工作,曾在吴庄、董庄等学校任教,2003年3月退休。

  2012年3月,同10位“五老”创办了“东吴庄村青少年假日活动中心”。

  他是烈士的后代,三岁时父亲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母亲独自一人将他养大,缝补浆洗、耕地挑肥,母亲的一言一行让他从小养成了刻苦、勤奋的秉性和自强不息、不甘人后的精神。

  从17岁执起教鞭到八十多岁高龄奔忙乡间,吴富生以坚守作答,诠释着“共产党员”最本真、最温暖、最可敬的样子。

党员就要说一句算一句,干一件成一件

  1960年的秋天,17岁的吴富生走进吴庄小学的土坯房教室,教鞭一握就是十三载。那时的课堂,黑板是墨汁刷的木板,冬天靠煤炉取暖,没有教具,他就自己动手制作;学生饿得发慌,他就省下自己的口粮接济;家长觉得“念书无用”,他便踩着月光登门,掰开揉碎讲“知识能改变命运”。

  后来调任北诗联校、跻身乡党委班子,随着岗位的调整,吴富生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但那份“较真”劲儿却从未改变。调研教学数据,他逐校蹲点记录;推广新教法,他第一个站出来啃“硬骨头”;抓基层党建,他把“三会一课”开到田间地头,在工作中想着法儿地搞好服务。岁月染白了鬓角,但那份“求真务实”的底色却愈发鲜明。

党员哪有退休一说?

  2003年吴富生光荣退休,在家闲不住,便自费到城里学习打太极,回村后开始组织村上的老人锻炼身体。2012年春节,在组织健身运动时,看到放假回家的孩子们在街上东跑西窜,有的还骑着自行车横冲直撞,十分危险。

  “得把这些‘撒了野’的孩子‘管’起来。”对于这个想法,镇上和村里的干部都很支持,村委会将闲置的村小学交给了他。

  在吴富生的号召下,一个由10位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退伍军人组成的“五老”教育团队很快组建起来,投入到场地设施的改造工作中。

  铲除杂草、粉刷墙壁、修理桌椅门窗,编教材、制版面、做调查……在10位老人的全力“攻坚”下,当年暑假,东吴庄村青少年假日活动中心迎来了第一批孩子。

  中心开设的课程很丰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研学、普通话、文化课辅导样样俱全;他先后自费办起手抄小报《家庭教育指南》、黑板报宣传资料《家教园地》,为当地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让教育从课堂延伸向家庭。

  14年来,附近村镇的1000多个孩子在这里度过了愉快充实的假期。

只要身体允许,能走得动

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除了给孩子们授课,吴富生还和其他“五老”们一块创新教育方式。

  和离休干部赵礼宝互相支持,帮助其编绘展览、联系学校、安排巡展、布置场地,随其跑遍7个乡镇、100多个乡村的近百所学校,展出150余场,14万人次青少年从中受益。

  十数年间,一批又一批孩子长高、长大,成人、成才,而最初的“五老”团队成员或已作古,或因年迈无法再亲力亲为,而吴富生的身影却从未缺席。

  如今八十三岁高龄的他,每天准时到教室,给假日里的孩子讲题纠错。

  寒来暑往,默默奉献。

  “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农村老年人体育健身带头人”“高平市优秀共产党员”“高平好人”……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无数个夜晚的伏案、无数次风雨中的家访,一笔一划书写的人生答卷。

  你问:一名共产党员的样子,究竟该是什么模样?我想,东吴庄村的吴富生早已给出了答案。

师者如光

微以致远

  不少曾经的学生,又纷纷回到吴老师身边,站上讲堂、拿起粉笔,成为青少年假日活动中心新的志愿者教师……

  这个夏天东吴庄村还是那么热闹。

岁月染白双鬓

信仰永不褪色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