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栏 >>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东城街街道:“三位一体”做实执法体制改革 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来源: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6-21 【字体:

  东城街街道党工委以基层执法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紧盯基层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等突出问题,通过实施“一张网格管治理、一个平台管调度、一支队伍管执法”,“三位一体”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有效摆脱了基层执法过程中“看得见、管不着”的尴尬境地,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做出了有益探索。

怎么来抓?

  一张网格管治理

  按照“相同社区、相邻小区、相近街区”的原则,划分一级网格15个、二级网格46个、微网格447个以及专属网格15个,社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驻地单位、风险隐患等所有要素全部入网,并推进网格党组织全覆盖。

  按照“一格一员”要求,共配备15名网格长、46名网格员、447名网格辅助员,绘制了街村两级网格架构图、平面图,网格服务管理范围、户数、人数、商企、重点区域等基本情况一目了然,实现了网格服务地域不留死角、空间不留盲区。

  一个平台管调度

  依托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调度中心(市大数据中心)建立街道二级指挥平台。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调度中心,按照执法权限进行调度,属于街道管辖的15项执法权限,调度、分流到街道二级指挥平台,再由街道二级指挥平台下达指令,由街道执法队到达现场进行处置。执法权限之外的,特别是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线索,调度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置,同时调度街道执法队配合,进行联合执法。

  街道的网格员队伍和巡查员队伍,发现问题后向执法队反映违法问题线索,对于执法队执法权限之外的,由网格员、巡查员第一时间向街道二级指挥平台报告,再由二级指挥平台上报至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调度中心,由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调度中心调度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置。

  这样的运行机制可以对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顽瘴痼疾”进行精准打击、彻底整治,从源头上解决执法部门多、协调难的问题,有效实现从“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让执法力量更加统一、精准、专业。

  一支队伍管执法

  党建引领,支部建在队上,破解如何提升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

  创新组织设置。继承和发扬“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围绕“支部建在队上”进行有益探索。目前,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26名工作人员中,中共党员17名,占比65%;其中,执法人员和辅助人员全部为中共党员。2022年5月26日,街道党工委在综合行政执法队成立党支部,并及时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支部委员会,由街道主要领导担任党支部书记,高标准抓好党支部建设。

  严肃组织生活。执法队党支部成立后,高标准建设了集“看、学、读、议”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党员教育活动室,配备了必要办公用品和党报党刊,成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进行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阵地。同时,新建特色鲜明的党建文化墙,并设置入党誓词、三会一课制度、党员风采等板块,时刻提醒着执法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培树先进典型等方式,推动党建与执法工作的深度融合。

  机制创新,加强队室协作,破解如何建立队伍的问题

  组建专业队伍。目前,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26名队员中,执法人员5名、法制审核员1名、辅助人员3名(城建员、土地员)、派驻人员2名(自然资源、市场监管)、巡查员15名。其中,8人具备执法资格。15名巡查员中,6名为街道相关部门科室的临时人员,工资待遇与之前一样,保持不变。今年新招录了9名人员,基础工资2000元,并依据工龄、学历等条件逐年增加,有效解决了“留住人”的问题。同时,街道制定考核制度,加强对派驻人员的管理,在年度考核和任免奖惩中,征求街道党工委的意见。

  双向协同配合。结合街道机构改革要求,将安监、林业、环卫、环保、土地、城建、水利、交通等原有的8个部门科室的“业务骨干”,整合到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关业务工作;“其他人员”则充实到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执法或辅助执法工作。

  比如:当前正在开展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由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负责召开会议、收发文件、信息上报、对接部门,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到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开展行政检查,下达法律文书,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到位。

  科学合理分工。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将执法队分为三个中队,一中队负责内勤和内务管理,二中队负责环卫、环保、土地、城建等领域执法,三中队负责安监、林业、水利、交通等领域执法。通过“队室”协同、双向发力,让执法任务更加明确、细化、精准。

  队伍建设,做到两个提升,破解如何管理队伍的问题

  外塑形象,提升硬条件。今年以来,累计投入40余万元,购置1台执法车辆,以及执法记录仪、无人机、对讲机、手电、急救包等装备;为每名执法人员和辅助人员配备了统一的制式服装。高标准改造了占地约200平方米的办公阵地;功能用房设为“三室三队”(“三室”即询问室、装备室、会议室,“三队”即“一、二、三”三个中队)。同时,通过统一外观标识、门牌门头,做到了着装规范、标识齐全,整个队伍从原来的“游击队”,打造成了现在的“正规军”。

  内强素质,提升软实力。在队伍管理方面,始终坚持“政治建队、本领强队、依法治队”;全体队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季度开展一次以军事训练、体能训练、素质拓展为主的“练兵”行动;每个月举办一次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专题教育培训,邀请专家、律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行政执法、安全检查、防火防汛等方面进行授课,全力提高执法队员的身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制定《岗位工作职责》,加强队伍管理和工作考核评价;建立个人执法档案,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政教育,形成内部执法监督机制。

  执法规范,提高执法效能,破解如何开展执法的问题

  坚持形象规范。统一执法队外观标识和功能用房,统一设计执法队室内标牌、版面,统一服装样式标识,统一车辆外观样式,统一法律文书、罚没票据、台账。从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三方面,设计编制了综合行政执法配套法律文书,实现了软件硬件“五统一”。

  坚持制度规范。按照《乡镇(街道)法定行政执法权清单》,承接了15项执法事项,廓清了街道执法机构权责边界,明确了工作职责,推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10余项执法制度,要求执法人员严格按照办案程序进行执法,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执法质量。

  坚持程序规范。邀请市司法局业务骨干围绕行政处罚进行专题辅导、监督指导;沟通联系市场监管、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等职能部门,安排专人随时在线进行业务指导。针对“起步阶段”的执法能力短板,街道执法人员采取“轮班”到职能部门“跟班学”,由执法经验丰富的其他市直执法队伍“帮带学”,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实践学”等形式,持续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

  坚持监督规范。街道签约了专业律师团队,并在持证的公务员中设定1名法制审核员,为执法队的日常执法活动“献计献策”、“把脉问诊”;按照市司法局“按片区进行法制审核”的统一要求,与其他四个乡镇(街道)的专业律师和法制审核员组成了法制审核组,共同对行政案件办理的情况进行审查,确保在执法活动中形成有效制约监督。

  坚持效果规范。坚持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推行柔性执法,针对轻微的行政违法行为,以教育引导为主,适当减小执法的强制力,扩大教育量、减小对立面,在不引发干群矛盾,不引发群众信访的基础上,让基层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抓得怎样?

  乡镇改革的后半篇文章更加扎实

  去年,乡镇机构改革后,虽然明确了工作职责,在组织架构上设置了“综合执法办公室”,并加挂“综合行政执法队”牌子,明确了相应编制,但并未就如何开展执法开展实质性尝试。“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探索,就是通过“握指成拳”机制,打破了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属地间的推诿扯皮,有效打通了“巡查—调度—执法”各个环节,避免了权责不清、交叉重复执法和推诿扯皮等问题,让各个部门碰见问题都可以做到“看得见管得了”,实现了“一个部门带头吹哨,其他部门立即集合”,改革的红利充分释放。

  基层执法的公信力显著增强

  “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推进,有效整合了街道12个工作岗位,承接着上级11个职能部门(林业、应急管理、环保、城建、自然资源、消防、城管、市场监管、工信、中小企业、爱卫办)的12项工作。通过“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走出了“以违法制止违法”的困境,提高了基层执法的公信力,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力打造法治政府、建设法治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两个月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00余人次,在安全检查、拆违治乱等方面开展行政检查206次,责令整改问题532个,尤其是在开展“问祖炎帝·寻根高平”系列活动、人居环境整治、创建文明城市等工作中作用突出,群众私搭乱建的风头基本遏制,邻里举报的数量显著下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