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工美丨赵翠林:银针牵丝线,绣活高平千年韵
高平绣活,这门源自明代中期的汉族刺绣艺术,以浓郁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和饱满的构图闻名,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门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山西省第四届工艺美术大师,赵翠林用银针彩线,织就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锦绣人生。
扎根求索:于传统中汲取
1980年出生于陈区镇魏庄村的赵翠林,母亲的剪纸、父亲的书法,早早在她心中种下美的种子。她从村中传统绣活起步,逐渐不满足于简单技法,辗转开封、苏州、广州等地系统学习多种绣艺。在一次次拜师学艺中,她渐渐明白:唯有扎根高平本土,深植传统绣活土壤,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让技艺真正有魂。
传艺兴乡:让针线织就共富
在赵翠林看来,传统技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能给人们带来好日子。早年在开封学艺时,当地绣娘靠手艺增收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她。回到高平后,她动员村里妇女学刺绣、做绣活,还主动承接订单,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2009年,她创办凤林刺绣厂,团队逐渐发展到六十多人,绣品远销全国。多年来,她培训绣娘超三百人,不少人还成了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一根绣针,不仅绣出精美纹样,更绣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艺境求新:从实用绣品到
在持续探索中,赵翠林推动绣活从实用绣品走向艺术创作。2013年起,她带领绣厂与山西师范大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技艺研究和产品创新,陆续推出涵盖服饰、家居、婚庆和艺术收藏等十余个系列新品,产品还进入阿联酋迪拜购物中心专柜销售,获得国内外市场广泛认可。
近年来,她将更多心力投入大型艺术创作,如以《开化寺壁画》为蓝本进行绣制再现。为准确传递原作神韵,她精心选材、创新针法,甚至引入金线增强画面表现力,她和团队不计工时与成本,只求每一件作品都能展现高平绣活的卓越水准和地方文化的深厚积淀。
银针穿梭,延续的是百年匠心;彩线盘绕,织就的是时代新篇。赵翠林用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创新的探索,让高平绣活走出民间巷陌,走进更多人心中,也让手工技艺那份温暖而坚韧的力量,跨越山海,久久传递。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