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高平 >> 长平文艺

山西,3000座!中国最早的戏台,为什么诞生在这里?咫尺红台,上演过哪些烟火剧目?

来源:文博山西 发布时间:2023-11-23 【字体:

如以建筑保存情况而言

二郎庙戏台仍可称为现存有的最早的戏台木构

一、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格局

二、王报村二郎庙金代戏台

三、中国戏台建筑形制发展

四、中国金代古戏台与戏曲

 一、梨园之冠

  说起高平市,这儿可是个宝藏之地。

  地处山西省东南部的高平,人们在中部相对平坦的平原地带安居乐业,而四面群山环绕连绵如屏,古迹也因此得以较好的保留,仅宋金时期以前的古建筑就超过长江以南的总和。

  除了古建博物馆,高平还是上党梆子之乡。这座目前中国现存时代最早、早期木构最完整的神庙戏台,就隐藏于高平市的王报村。

二郎庙戏台与远处的王报村 摄影:禹涵

  王报村曾为西汉弦氏县治所在地,有段繁盛的时光,也有过纷飞的战争。据《泽州府志》载:“泫氏故县,邑西20里,即今王报村。”

  如今的王报村内建筑部分依旧沿用自晚清、民国时期的旧格局,保留着古村落的简朴自然,漫步其中,不经意间便能捕捉到岁月的碎片。

王报村居民

王报村旧房屋

  整个王报村地势西北高耸,而二郎庙就坐落于西北这片高地之上。

  从小巷子中遥望,似乎更添一份韵味,令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拾级而上,二郎庙的真容便一点点的显现。

小巷遥望二郎庙 摄影:禹涵

  这是一座单进院落的道教庙宇庙宇并不大,现存建筑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戏台、献殿、正殿院落东西建有厢房。

  除戏台保存的金代遗构以外,献殿、正殿等建筑均系明清以后重建。

- 正殿 -

  正殿位于庙院的后部建在高1.5m的台基两侧各建有耳殿。

二郎庙正殿 摄影:禹涵

  正殿为悬山式屋顶殿身面阔5间,进深6椽。进入殿内,顶部为彻上明造,在椽袱处绘有彩画可见。

二郎庙正殿梁架 摄影:禹涵

  大殿整体风格造型繁复,年代偏晚,主体结构已为明清时期改建,其栱、昂、蚂蚱头、方形青石柱础均有雕刻。

大殿封檐板

大殿出檐

大殿鸱吻

大殿雀替

大殿正面开间

大殿柱头斗拱

大殿柱础

大殿当心间

大殿补间斗拱

  殿内造像为后塑,由于原神像早已损毁,所以村里关于“二郎”真身一直以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庙内供奉的就是二郎真君杨戬

二郎庙造像 摄影:禹涵

  另一种则认为,庙内供奉的二郎是治理都江堰的李冰和他的儿子,王报村东面有潺流含烟的丹水,第二种说法倒也不是空穴来风。

四川都江堰二王庙 摄影:禹涵

  不过目前学界更倾向于二郎神杨戬

《搜山图》(局部) 明 郑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头戴战盔,手持宝剑的便是二郎神

  二郎神信仰起于唐代,在民俗中,二郎神能安四方,护边陲,解民苦,助中兴

  宋朝时将其纳入国家祭祀并载入史册,二郎神崇拜在此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也正好与王报村二郎庙的建造时期大致吻合

- 献殿 -

  与正殿台基相连的就是献殿,但矮三级踏步,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

二郎庙献殿正面 摄影:禹涵

  献殿同样为悬山殿堂,但前后不封门窗,看起来更为通透。由于和大殿相距较近,故而在视野上献殿将大殿遮挡的比较严实。

二郎庙献殿内部空间 摄影:禹涵


献殿内置的供桌 摄影:禹涵

  而二郎庙戏台就位于二郎庙中轴线最南端的倒座位置,戏台两侧为东西掖门、垛殿,一字并列。

二郎庙戏台 摄影:禹涵

  不过令人困惑的是,既然戏台已经是今存院落的最南界了,那么山门在哪?

  山门是庙宇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纵览全局,二郎庙所处高岗的地势,周围并没有可以建筑山门的空间。

二郎庙高台俯视 摄影:禹涵

  这样一来,可能二郎庙本来就是以戏台、正殿为核心规划布局,戏台同样承担了建筑群正门的功能。

  当然,若将山门设置在高岗之下,作为建筑群的前奏也是有可能的,这也侧面凸显了二郎庙对空间的利用非常充分。

二郎庙高台及建筑群 摄影:禹涵

  若将二郎庙作为山庙格局分析,在山坡之下阶梯间的平地处,或许曾经有一座山门作为前奏,只不过在岁月的变迁中消失了。

二郎庙庙前登山梯道 摄影:禹涵

  无论是长平之战的阴霾,还是流传的二郎神故事,如今金戈铁马远去,那些曾经弥漫的硝烟、悲欢离合的场面早已飘散在风中传奇的故事一代代地流转到戏台之上,传唱至今。

二、方寸红台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二郎庙最古老的遗存——戏台。

  二郎庙建筑群坐北朝南,自1998年台建筑被重新发现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戏台位于二郎庙的南端,坐南面北,和正殿相对,为倒坐式戏台。

  戏台南墙与建筑群南墙相接,与左右廊建筑倚靠在一起。

倒坐戏台与正殿关系

戏台屋顶山面朝向

  屋顶为歇山,山花朝前,而这种形制的屋顶无独有偶,在许多早期戏台建筑风格实例上都可以见到。

二郎庙庙戏台山面修缮后 摄影:禹涵

  比如阳城县泽城村的金代戏台遗构(经后世重修)或者侯马牛村董明墓的砖雕仿木构戏台模型。

侯马牛村董明墓的砖雕仿木构戏台山花  摄影:蕊子

  这些戏台建筑均为山花向前,可见这种建筑形制在当时非常流行。

- 平面 -

  二郎庙戏台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四椽),简板布瓦盖顶,屋脊火珠、大吻及垂戗脊兽等均为近年修复后补。

  虽面阔仅一间,但戏台整体跨度不小,即使身处台内依然有着较大活动空间。不仅空间跨度有,且戏台的出檐依旧深远,依旧保持了早期木构的风格。

戏台转角出檐

戏台前檐出檐

  面阔进深各一间的戏台,也同时反映了早期戏台最基本的建筑做法,在戏台发展历程中是最典型的一种。

- 台基 -

  戏台建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上下均用条石包砌,呈简单须弥座样式。

  在台基须弥座北侧束腰部分的转角处,设有石刻蹲坐力士。

大殿台基 摄影:禹涵

  由于年代久远,雕刻力士早已漫漶不清,从大致轮廓可以看出力士四肢张幅较大,或许正因为是戏台,力士也玩乐了许多。

转角石刻蹲坐力士

  两力士的中间,也就是大约在檐柱对应位置下略有偏移处,设有两只石刻兽首。

  刻兽还保留的较为清晰,看得出两只兽的对望,似乎将视线聚焦于戏台之上的精彩演出。

左侧石刻兽首

右侧石刻兽首

  北侧束腰中央为一素面石条,两周有 4 块长方形青石板,上有线刻图画。

  虽然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已经泯灭了石板上许多纹路,但仍依稀可辨有莲花、藤条、化生童子、牡丹等图案。

- 题记 -

  令二郎庙戏台从众多戏台中脱颖而出的题记,正隐藏于戏台右侧(西边)的第二块束腰石上。

石板上的中部刻有两组童子莲花,在其上部刻有楷书

“时大定二十三年(1183)岁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 赵志刊”

  这则题记不仅记录了刊刻匠人的名字,它的发现也让中国舞亭的木构实例被提早到公元 1183 年。

- 立柱 -

  戏台四角的立柱,均为粗大硕壮的圆形荆木柱木柱下为石柱,虽然石柱露明部分较矮,但深入台基及埋入地下部分约有2米。

左侧立柱捆扎细节

右侧立柱整体

  木柱的收分、侧角甚是明显,历经八百余年风风雨雨,仍然透出宋金时期雄浑大气风格。

- 斗拱 -

  柱头上四面置大额枋,额枋下施雀替,额枋上置铺作(斗栱)。转角铺作四朵,补间铺作每面两朵。

正面补间铺作两朵

  若在戏台每一面看上去,则每面皆为四个铺作,山面补间铺作与正面做法相同。

  补间铺作为四铺作单下昂,昂面短,曲线平缓,昂嘴呈扁圆形,下部平直。

  外部,耍头为昂形,上置齐心斗,令栱承通檐替木,替木再承撩檐槫,泥道单栱素枋,泥道栱较令栱略短,素枋隐刻泥道慢栱。

补间铺作外侧

补间铺作里转

  里转,华栱里转上置一小斗,再施垫木承托昂尾。昂尾则做斗拱形状,上置一小斗,斗上置昂形耍头后尾。

  而昂形耍头后尾则又置一小斗,斗上置枋,枋上置檩椽。昂身与耍头后尾做法相同,两者相叠。

补间铺作里转

补间铺作外侧

  柱头铺作即转角铺作,转角铺作同为四铺作单下昂,但较正面铺作而言,转角铺作施45°由昂、斜昂,斜栱挑出,较正面更为复杂。

转角铺作外侧

  外部,转角方向的华头子、华栱、平盘斗、耍头均出锋。开间与进深方向耍头在平盘斗上作连栱交隐。

转角铺作外侧

转角铺作里转

  里转,华栱、挑斡均出锋,挑斡抵抹角梁。抹角梁搭于补间铺作正上方,不出头。挑斡之上,承素枋承平槫、平梁。

  由于面阔进深均为一间,跨度较小,故而戏台内无梁枋,斗栱向上可直接支撑屋面。

  斗栱直接支撑层面的建筑形制,既为了简化建筑形式节约木材,同时也是王报村二郎庙戏台的独创,这种形制在多开间或其他建筑中较为罕见。

- 梁架 -

  梁架为二重井架构成。在平面上呈“回”字形布置,东西南北四面皆对称。

  四根角柱承接粗大的额枋,形成第一重方井。

  转角铺作耍头后尾撑起抹角梁,抹角梁上施老角梁,老角梁与各补间铺作耍头后尾共同撑起平梁、平槫形成第二重方井。

方井正面

方井侧面

  方井之上,南北设山花,平槫上施缴背、斗子蜀柱及叉手,上再承襻间、脊槫。

  如果说建筑是时代的镜子,总有一些镜片陈放在角落里映射着时代的幻影,古戏台不仅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也是历史的舞台。

三、方寸红台

  “一座木构顶冠活像被啃噬过的鱼骨架,尚未塌落的地方绝似吃剩的残肉。而那残肉却又不似在鱼骨上那么粘牢,随时像要被风吹落,被雨浇掉。真让人揪心,揪心!”

  这是乔忠延在《山西古戏台》书中描写的他见到二郎庙戏台时的情景,届时二郎庙自清末至此还未被修缮、保养,已残破不堪。

修缮前的二郎庙戏台

《山西神庙剧场考》

  二郎庙曾经还成为过村里的小学,不过因属危房,小学也已经搬走多年了。

杂草丛生的台基

破败的屋檐

  此后留下的景象,只剩庙内外的杂草丛生,一派荒凉。 

荒芜的石阶

近坍塌的屋顶

  好在戏台的价值被发现后,在多方呼吁下,二郎庙于2008年得到了修缮,呈现出我们现如今看到的模样。

如今的二郎庙戏台 摄影:禹涵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