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栏 >> 财政信息专栏 >> 政府预算

关于高平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7 【字体:

关于高平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

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一、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是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发力之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依法监督与大力支持下,全体财税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13458”发展战略,努力克服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服务质量,严格落实各项财政政策,全面优化支出结构,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各项财税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市2010年财政总收入预算为313888万元,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79334万元。2010年,我市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325888万元,占年初预算313888万元的103.82%,超收12000万元,比上年288000万元增长13.16%,增收37888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完成85810万元,占年初预算79334万元的108.16%,超收6476万元,比上年73457万元增长16.82%,增收12353万元。

按组织收入系统统计:

高平国税局完成155105万元,占年初预算158071万元98.12%,短收2966万元,比上年145525万元增长6.58%,增收9580万元。

晋城国税直属分局完成43212万元,占年初预算49366万元的87.53%,短收6154万元,比上年45977万元下降6.01%,减收2765万元。

高平地税局完成101298万元,占年初预算91193万元的111.08%,超收10105万元,比上年81919万元增长23.66%,增收19379万元。

晋城地税直属二分局完成5025万元,占年初预算6055万元的82.99%,短收1030万元,比上年5617万元下降10.54%,减收592万元。

高平财政局完成21261万元,占年初预算9203万元的231.02%,超收12058万元,比上年9005万元增长136.1%,增收12256万元。

增值税退税13万元。

在完成的财政总收入325888万元中:上划中央、省和晋城市上级财政收入228478万元,占收入总额的70.11%,比上年214543万元增加13935万元。

一般预算收入各项目完成情况是:

1.工商税完成68312万元,比上年增长15.41%,增收9122万元;

2.农二税完成943万元,增长24.08%,增收183万元;

3.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完成7258万元,增长9.03%,增收601万元;

4.专项收入完成9036万元,增长36.21%,增收2402万元;

5.其他收入完成261万元,增长20.83%,增收45万元。

(二)财政支出执行情况

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市2010年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103000万元。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实际执行114738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11.40%,超支11738万元。

在本级支出114738万元的基础上,加上上级财政下达我市专项补助支出指标29536万元,再加上上年结转支出2550万元,减去部分支出指标因下达较晚需结转下年支出的3136万元,2010年我市财政总支出实际达到143688万元,比上年127688万元增长12.53%,增支16000万元。其中:上级专项补助支出28950万元,比上年30500万元下降5.08%,减少1550万元;本级支出114738万元,比上年97188万元增长18.06%,增支17550万元。

本级支出中,个人部分支出50983万元,比上年45005万元增长13.28%,增支5978万元,主要增支项目是:

(1)人员工资性支出增支4990万元;

(2)住房公积金配套增支239万元;

(3)农民养老保险及村主干养老保险补贴增支416万元;

(4)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配套及临时价格补贴增支219万元;

(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增支114万元。

公用部分支出63755万元,比上年52183万元增长22.18%,增支11572万元,主要增支项目是: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装备配备增支713万元;

(2)教育费附加增支2392万元;

(3)校园安保建设增支280万元;

(4)农村基层阵地建设增支229万元;

(5)林业生态建设增支1331万元;

(6)医药体制改革增支1508万元;

(7)冰雪灾害救助及受灾救灾增支1067万元;

(8)现代农业示范市创建工程增支350万元;

(9)市政设施维护与建设增支2288万元;

(10)垃圾处理厂建设增支828万元;

(11)全面宣传改革开放成果,对外宣传、交流、洽谈等增支198万元;

(12)部门预算单位运转经费及征收业务费等项目增支388万元。

在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3688万元中,市本级支出113524万元,补助各乡镇支出30164万元。全市支出主要项目执行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912万元、公共安全支出5906万元、教育支出36210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593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519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811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2776万元、环境保护支出3586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572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22091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727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943万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785万元、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710万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519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3429万元、住房保障支出809万元、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257万元、国债还本付息支出26万元、其他支出3507万元。

(三)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2010年,我市一般预算平衡收入来源为150364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5810万元,税收返还性收入646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711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615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补助3313万元,缓解县级财政困难奖励补助2809万元,各种结算补助1201万元,义务教育补助3587万元,专项补助29536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2000万元,上年结余6642万元,调入资金2144万元。

2010年,我市一般预算平衡支出为150364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43688万元,原体制上解支出2427万元,调出资金1113万元,年终结余3136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专项3135万元,净结余1万元。

(四)基金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2010年,我市基金预算收入当年实现89418万元,其中: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收入9238万元,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77938万元,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2242万元。加上当年上级专项补助1731万元,调入资金1113万元,上年结余6126万元,减去当年基金预算支出84450万元,滚存结余13938万元,其中结转上级专项支出745万元,本级结余13193万元。

总的来讲,2010年我市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总收入增幅超年初预算3.82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确定的25亿元目标;一般预算收入超年初预算8.16个百分点,占总收入的比重明显增加,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其中凝聚了财税战线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财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全面贯彻省委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投入转型发展扶持资金2800余万元,大力支持七大经济区块和六大企业集团建设。全年共铺开重点工业技改项目22个,维高水泥、福鑫铸管、天坤特材、山西采源等十大产业转型项目顺利竣工,唐一新能源、福川制铁等重大项目稳步实施。整合资金3000万元,大力支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出台了《设施农业建设考核验收资金补贴实施细则》,对新建温室大棚、日光温室实行了贷款贴息和扶持补助,对各乡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行了以奖代补,促进了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初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初具规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财源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是继续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三农”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全年共安排新农村“八大工程”建设资金近6亿元,支持了户户通水泥路工程,实施了粮油丰收工程,启动了小型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支持了人畜饮水安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太阳能浴室和农村改水改厕等建设,农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继续支持了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发放了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农村教师队伍得到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大大改善。支持了石河线、礼夺线升级改造,提高了县乡道路质量。支持了文化下乡、送戏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农村文化娱乐“五有”工程,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得到较大丰富。加大社会治安投入,提升警用装备,集中整治和打击非法采矿行为,实施农村地质灾害治理,为全市创造了平安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继续对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和农村卸任主干实施补贴,150个支村两委办公场所设施配备到位,农村行政环境得到改善,基层政权进一步巩固。支持了新胜肉类、厦普赛尔、宇脯钙尔、山西神隆氏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民生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2亿元,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消除校舍危房29万平方米。继续执行并逐渐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及时足额兑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补助经费、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继续实行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制度,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率达到100%;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亿元,强化了对就业再就业的扶持和服务,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900人,新农合累计参保人数达39.6万人。稳步扩大城乡低保范围,提高了低保和优抚对象生活补贴标准。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改革,全市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领取养老金600元;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投入医改资金2000万元,对人民医院、中医院医护人员基本工资实行财政补助,各乡镇卫生院集体人员工资财政全额发放, 445个行政村的村级卫生人员生活补助按标准足额保障。对乡镇卫生院所有药品和公立医院基本药品实行“零差率”补助。支持了人民医院综合住院楼和南城、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四是优先保障重点工程支出,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统一调度资金,统筹安排支出,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全力支持了城市集中供暖一号工程,如期实现政府承诺的年内供暖100万平方米的目标。供气工程顺利推进,供气户数达6000户。火车站、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环境监测中心、迎宾路延伸、世纪大道南延等城乡建设十二大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坪曲线桥北段拓宽改造等工程顺利推进。支持了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开工建设了南湖公园、长平苑、神农园三个公园,新增城市绿地50万平方米,城市品味得到较大提升。支持了以马村、三甲、米山、河西、寺庄为重点的中心城镇建设,小城镇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全面深化财政改革,财政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坚持按照综合预算原则,把各种财政资金纳入统一管理,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安排力度,实现预算综合平衡。实行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科目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强化了预算的约束力。深化“乡财市管乡用”财政体制改革,积极兑现有关奖励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各乡镇谋划税收、大上项目、兴办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政府采购工作程序,健全集中采购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报刊、电视、政府采购网等媒介拓宽信息公告范围,吸引更多投标单位,丰富采购源,确保投标单位公平参与招投标活动。按有关规定充实了专家库,评标过程严格遵循“一库多用制”原则,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公平、公正。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综观这五年,可以说是我市财政发展史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具体表现是:

(一)“十一五”时期是财政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

五年来,我市财政收入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由2005年的8.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6亿元,为“十五”末的3.78倍,年均增幅达到30.47%,净增2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6亿元,为“十五”末的2.98倍,年均增幅达到24.43%,净增5.7亿元。总收入在晋城六县(市、区)继续领跑,在全省119个县(市、区)中跻身第四位,为助推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变化日新月异的五年

五年来,我市财政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5亿元,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基本实现了“村村有阵地、校校无危房、户户通水泥路、人人饮安全水、文化服务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惠及全民”的目标,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十一五”时期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

五年来,累计投入技改资金8800余万元,招商引资奖励资金6300余万元,积极支持实施“资源转资本、地下转地上”的“两个转移”战略,促进了七大经济区块和六大企业集团建设。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顺利推进,组建了科兴集团,煤炭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江苏雨润、维高水泥、福鑫铸管、天坤特材、山西采源、唐一能源、福川制铁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相继在我市落户建设、竣工投产,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四)“十一五”时期是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的五年

五年来,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近25亿元,先后完成了世纪大道、神农路、北环路等城市干道工程,形成了“五纵九横”主干道网络;市体育中心、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环境监测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火车站候车楼、污水处理厂等相继投入使用;支持了化工公司搬迁,建设了七佛山森林公园和一批小游园;实验中学建设、集中供暖供气、丹河综合整治、南湖公园、长平苑等惠民工程正在稳步实施,城市生活质量和品味得到了大幅提升。

(五)“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我市新增财力全部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科技和文化事业的支出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2.1倍、5.53倍、2.03倍、1.51倍,大力支持了人民群众关心的一系列民生问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师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完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全市教育、教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卫生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的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面推进,就业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机制全部建立,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水平在全省领先。

(六)“十一五”时期是财政改革成果丰硕的五年

五年来,先后深化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政府采购改革,启动了“乡财市管乡用”改革、国有资本收益改革和垂直办款流程改革,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转。建立了国、地、财三级联动机制,增强了税收征管的主动性,有效堵塞了跑冒滴漏,地方可用财力进一步壮大。组建了财政性担保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技改扶持贷款贴息、流动资金投入、股金注入等一系列调控措施,促进了财政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各位代表,总体来讲,“十一五”时期,全市收入总体保持较好增长态势,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改革不断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市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财政收入增长结构不够协调,煤炭行业一枝独大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保持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二是刚性支出和建设资金需求大幅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更显突出;三是预算编制机制与工作决策机制衔接不够协调,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有待增强;四是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分散、支出结构固化、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仍然明显,对民生的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五是一些部门和单位还存在贪大求洋、铺张浪费现象,财政管理效能还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标准实施“16488”战略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根据省、市相关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五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战略部署,2011年财政工作及预算编制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以“16488”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为统领,抢抓机遇,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加强财源建设和收入征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依法理财,强化统筹,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2011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将更加突出支持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更加突出保障重点,大力支持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市委提出的“到‘十二五’末经济总量翻一番,再造一个新高平”总体要求,2011年,我市财政总收入预算拟安排361388万元,同口径比2010年实际入库数增加47100万元,增长15%。根据现行财政体制,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98688万元,比2010年实际入库数增加12878万元,增长15%。加上税收返还6615万元,其他各项转移支付和结算补助16860万元,减去原体制上解2500万元,调出水利建设基金1315万元,全市当年预算财力为118348万元。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拟安排119480万元,同口径比2010年实际支出数增长16.94%。当年财力与一般预算支出相比,财力缺口1132万元,财力缺口由调入预算外资金进行弥补。

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拟安排119480万元,具体构成是:一是个人部分55390万元;二是一般公用经费5580万元;三是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3600万元;四是列收列支和经济社会发展投资51910万元;五是总预备费3000万元。

以上具体支出项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汇总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安排10606万元,增长6.43%;公共安全支出安排6242万元,增长6.85%;教育支出安排40787万元,增长20.73%;科学技术支出安排1490万元,增长16.3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2701万元,增长9.9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15502万元,增长17.37%;医疗卫生支出安排6628万元,增长17.33%;节能环保支出安排2540万元,增长7.1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安排8770万元,增长24.38%;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15019万元,增长20.45%;交通运输支出安排510万元,增长9.68%;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850万元,增长13.33%;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205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1418万元,增长16.9%;住房保障支出800万元,增长23.08%;粮油物资管理事务支出122万元,增长10.91%;预备费3000万元;其他支出安排2290万元,降低8.51%。

2011年我市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31520万元。其中,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收入10000万元,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20000万元,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1520万元。调入水利建设基金1315万元。当年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31860万元,其中,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支出安排10610万元,国有土地出让金支出安排20800万元,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450万元。

今年的财政预算草案编制工作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应收尽收、依法治税的原则。积极稳妥组织财政收入,狠抓收入征管关口,严格执行各种税收优惠和非税减免政策,打实打足,应收尽收。

二是坚持“一要吃饭、二搞建设”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支出,优先保证个人工资性支出和机关单位正常运转经费。

三是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各类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维持不变,公务接待费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原则上实行零增长,压减消耗性、消费性支出,清理一般性支出。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优先保障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大幅提高民生支出。

五是坚持集中财力、兴办大事的原则。统筹资金安排,保障支出重点,全力支持城市建设、调产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提高功能性基础设施对重大产业、重大民生项目的承载能力。

六是坚持财政引导、“四两拨千斤”的原则。充分运用财政杠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奖励、支持和吸引多方投资,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方面,鼓励各单位各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配套力度,同等条件下,财政优先安排配套资金。另一方面,采取政策扶持、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民间资本投资办厂、兴办公益事业,形成全体动员、全民投资的合力。

三、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扎实工作,争先发展,努力完成2011年财政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为圆满完成2011年度财政收支预算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今年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征收、强管理,促进收入可持续增长

一是增强把握大局的能力。紧紧围绕年度收入目标,加强收入征管的前瞻性工作。密切关注经济发展走势,认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变化对收入的影响,开展经济税源、政策效应、税收预警分析,提高组织收入的预见性、主动性。正确处理好依法征税与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关系,科学把握组织收入的节奏、力度与方式,实现经济与税收互动协调发展。二是深化重点税源监管。积极实施税源科学分类管理,建立“面、线、点”立体监控、动态监控体系,进一步挖掘财政增收潜力,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加强收入征管。严格依法理财治税,认真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大力清缴欠税,堵塞各种漏洞,打击偷逃税费行为,做到应收尽收。加强国有资本收益征管,调整征收比例,强化支出审批,确保收益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大非税收入征收力度,建立健全非税收入奖惩机制,不断壮大地方可用财力。

(二)促转型、谋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整合财税资源,完善财政担保体系建设,创新扶持手段,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我市产业在稳步增长中加快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围绕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和大项目、大集团新型工业发展战略,发挥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功能,增强我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二是大力发展朝阳产业。积极支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的战略性朝阳产业,不断提高其产值比重。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商贸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楼宇酒店经济发展。

(三)优结构、惠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继续支持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发展扶持力度,支持新的“五个全覆盖”政策。在全市全面开展经济强村、文明卫生村、生态园林村、平安和谐村、文体模范村、党建先进村“六村联创”活动。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新机制。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帮扶就业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扎实推进国家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扩大新农保覆盖范围。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三是继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继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支持3所学校续建和16所学校的设施配套任务;支持实验中学、高平六中建设,开工建设市直示范幼儿园,新建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支持中等专业学校、第二职中、第三职中等学校的配套工程建设。四是继续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实现医药卫生六个一体化目标。支持市医院扩建、中医院南迁、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就医环境。

(四)强统筹、重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紧紧围绕“一城五镇双百村”特色城镇化战略要求,支持统筹推进市区、中心城镇和双百村规划建设。一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围绕创建一流宜居城市的目标,大力支持城建重点工程,启动旧城改造,创新城市管理,真正把我市打造成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生态宜居、富有魅力的现代化新城,以城市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二是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农村的倾斜力度。支持“五镇”和“双百村”的规划建设,做好五个中心城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规划工作,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联结城乡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增强中心城镇的产业集聚能力、人口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持“双百村”规划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培塑典型、培育亮点,连片建设、整体推进,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上水平。

 (五)求创新、依法治,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创新。动态跟踪上级部门相关改革措施,进一步推进乡财市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稳步展开取消预算外资金工作。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建立健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标准体系,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相结合的新机制。二是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全力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搭建财政综合业务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联网,推动预算编制、审核、批复和下达、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网上办公和财政机关内部“无纸化”办公步伐,提高办事效率。三是稳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按照上级要求,加强预算编制、执行管理,稳妥有序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四是坚持依法理财,提升管理水平。严格按照《预算法》管理财政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认真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将财政预算执行置于法律监督之下,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各位代表,2011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我们将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高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认真汲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奋发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财政工作目标任务,为开启“十二五”时期发展新篇章作出积极的贡献!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