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界视点

高平:从民生实事看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5-11-25 【字体:

  当寒潮席卷晋东南大地,高平市常春热力有限公司调度室的大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176座换热站压力曲线平稳,1334万平方米供热区域内8万余户居民家中温度稳定达标。

  跳动的数字背后,是2025年高平市十五件民生实事中“推进集中供暖向乡村延伸”项目的生动实践,更是这座城市以供热为主线编织民生保障网的温暖缩影。

  从城市到乡村的温暖接力

  在这个冬天,高平不少曾经依靠燃煤取暖的村庄,如今通过集中供热管网与城市供热系统无缝对接。纳入集中供暖的乡村居民,取暖费用从过去冬季烧煤花费5000元左右,降到如今集中供暖费用2000元的水平,室内温度却得到了更好保障。这种改变是系统性的,居民供热成本降低的同时,空气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

  转变不止在乡村,高平市住建局采用“冬病夏治”模式,在非供暖季完成32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常春热力公司投入1.2亿元升级智慧供热系统,实现从热源到末端的精准调控;针对供热末端的老旧小区,创新采用“分布式泵站+智能平衡阀”技术,解决高层住宅水力失衡难题。这些技术与管理创新,让供热管网延伸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服务效能的质变。

  构建全维度保障体系

  供热系统的升级只是高平民生工程的一个切面。该市今年聚焦十五件民生实事,构筑了居民民生福祉保障提升的基底。

  城乡居民用气价格统一降至1.9元/立方米,配合供热管网延伸,形成“热电联产+燃气补充”的双保障体系;“三所医院”新增1000张床位,与供热管网同步延伸至乡镇,形成“15分钟医疗圈”;五校五园工程新增12500个学位,集团化办学模式让乡村学生享受与市区同等教育资源……这些配套建设破解了“温暖过冬”背后的深层需求——居民既需要身体温暖,更需要发展保障。

  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更加精准:城乡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为供热管网覆盖区域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一体化服务;针对困难群体,慢性病门诊自付部分给予全额补助、二孩三孩家庭五项补贴等政策,构建起从医疗到育幼的全链条保障。

  从民生工程到发展动能

  这些民生实事的落地,推动高平市治理能力实现三个转变: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智慧供热系统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提前10天启动供热准备;就业优先战略建立重点群体就业台账,实现“招聘—培训—上岗”全流程闭环管理。这种预判式治理使民生保障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

  从单项突破到系统集成。供排污一体化工程与供热管网同步施工,避免重复开挖;老旧小区改造中统筹推进充电桩建设、电梯加装,实现“一次改造多重提升”。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在供热管网延伸中,政府承担70%建设资金,企业投入智能设备,村民参与管道维护;在养老服务中心运营中,引入专业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板块,社会组织承接文娱服务。

  十五件民生实事,是一座城市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高平的实践表明,民生工程必须把握两个维度——温度与精度。温度体现在对个体需求的细致体察,精度则体现在系统化思维。这种温度与精度的平衡,正是高平人民幸福感连年提升的密码。(侯津刚)


本页二维码